经天纬地 薪火传承——来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报道(下)
2005年,国测队员成功登上珠峰峰顶,开展珠峰高度测量工作。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郭晓斌 张斌峰 李龙飞
国测一大队的英雄群体,如今已经传承到了第三代。忠诚,始终是他们衡量事业的基准坐标。
从邵世坤等第一代队员开始,国测一大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复测珠峰:再次标记世界高度
1997年,20岁的刘西宁从郑州测绘学校毕业,来到国测一大队工作。入职后第一堂课,便是大队的传统教育,参观英雄事迹展室。
“严寒酷暑、沙漠高原,坠崖、雷击、疾病,许多第一代测绘人为事业献出了生命。参观后,我心灵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刘西宁说。
十几年前,刘西宁两次参与珠峰高程测量,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英雄大队”的精神血脉。
“老师傅”,是国测一大队业务科科长刘西宁对第一代测绘人的尊称。1998年5月,临近海拔6300米的东二观测点,刘西宁和“老师傅”刘志良,循着1975年第一次测量珠峰的道路,靠着一张1100000的粗略地图、一个指南针,艰难行进。
5月份的喜马拉雅山脉,天气变化无常,上午太阳曝晒,紫外线极强,中午过后便有大风大雪,疯狂地袭击测绘队员。第一天晚上,疲惫的他们和衣而睡。第二天,他们早上6点起来,背着物资、设备、给养到新的观测点。路上要翻越两个小山,穿过一个冰塔林。冰塔林是冰川融化断裂的产物,行走其中,稍有不慎便会迷路或失足滑落。反复地负重行进,让他们接近虚脱。刘西宁从随身的登山包中掏出肌苷口服液,一口气喝下5瓶,才勉强硬撑着搬完了所有装备。
15天后,当刘西宁回到珠峰大本营时,队友们都认不出他来。他整个脸全部被晒得爆皮,黝黑泛紫。“那时候身强力壮,但遇到这些艰难还是会心里发怵。不过只要想想老一辈测绘英雄的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我们挺一挺也就过来了。”刘西宁说。
2005年,国家决定对珠峰高程进行正式复测。
“2004年,我们就在珠峰脚下进行踏勘,制定测量方案,用上了GPS联机测绘仪、雪深雷达等先进设备,保证了珠峰高程测量的精确。”刘西宁说。
5月14日,在设于珠峰的帐篷中,国测一大队党支部书记岳建利作了鼓舞士气的简短动员:“在珠峰复测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走在群众的前面,圆满完成任务!”
在6500米的前进营地,气温最低达到零下30度。帐篷固定在冰层上,莲花白、土豆、鸡蛋都冻成了冰疙瘩,得用斧头砍开才能下锅。队员们长期用嘴呼吸,喉咙发炎、流血,每天还要跋涉5公里,精疲力尽,每一步都在生命禁区中挑战极限。支撑他们的,就是“一定要完成目标”的坚定信念。
以1975年测量珠峰的8位勇士为榜样,年轻的国测队员们,吃着藏粑糊糊、风干肉,咳出喉咙里的血块,登山,前进,再前进……
2005年5月22日,国测队员们终于登顶成功,测得珠峰的新高程:8844.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