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浙江省金华市启动整乡整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澧浦镇是其中之一。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让每个农户都参与其中,是金华农村垃圾治理的探索和突破。1年来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而且改善了人居环境,获得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
不做“盆景” 做能够复制的风景
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采用的是整乡整镇推广方式。
根据地域远近、经济程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金华市选择了工业主导、农业主导、城郊接合部3种类型的乡镇作为试点。按照全覆盖、全区域、全方位的要求,试点乡镇所有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全部开展垃圾分类。3个月后,成效初显。试点面进一步扩大到县。截至目前,金华市已有99个乡镇、1819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半数农村人口参与其中。
太阳能沤肥房“吃”垃圾“吐”有机肥
据介绍,进行垃圾分类时,要求农民把垃圾分成两类。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把可回收的、能沤肥的称为“能烂的”,比如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零食碎末等:不能回收的,如塑料、橡胶制品等称为“不能烂的”。分得简单,说得上口,容易操作,农民好接受。为保证垃圾分类准确到位,村里还设立了“二级分类法”。农户分,是一级分类;村里的保洁员在每天上门收集垃圾时,进行二次分检处理,是二级分类。这样做,相当于上了两道保险。
塘雅镇的“太阳能垃圾堆肥房”则建在了果园里,是由8个村子联建的。每个村子占两个格子,小门上标注着村名。闻着空气里的果树花香,实在想不到这是个垃圾处理的场所。付镇长说,刚建的时候有臭味,村民很不满意。请浙江大学进行技术处理后,臭味没有了。堆肥房建在果园里,发酵成的有机肥可以直接撒在地里,村民们都抢着要。
经济实用的太阳能堆肥模式,是金华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的“地方特色”。在推广的过程中,金华不搞一刀切,探索符合当地特点和群众习惯的做法,由镇村自主选择。邵旭东说,一般就近分村建设,提倡多村联建合用,可节约建设资金和土地资源。少数经济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村庄还可选用机器发酵集中堆肥的垃圾处理形式,大大缩短了堆肥时间。
农民可接受 财力可承受 面上可推广 长期可持续
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建立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引导激励农民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主动性是金华推广垃圾分类的“杀手锏”。各村设立红黑榜、笑脸墙,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建立“村日查、乡镇月查、部门季抽查、县(市、区)年度考核”环环相扣的督察体系;建立责任区包干、党员户亮牌示范等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4月出台的实施意见中,金华确定,明年年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探索出来的“金华模式”可用4句话来概括。
农民可接受。垃圾分类没有触及农民利益,没有给农民增加负担,只是一个行为习惯的改变。
财力可承受。垃圾分类只需要政府投入两笔钱——太阳能垃圾堆肥房和分类垃圾桶及后期管理费用,花钱不是很多。
面上可推广。垃圾分类方法简单,老百姓易学易做,做法和体制适应农村特点,可复制性强,容易推广。
长期可持续。垃圾分类符合老百姓利益,老百姓能接受,能坚持;政府的财政支持及形成的一整套考核奖励制度,都能保障长期运行。
垃圾分类改变了金华农民多年来的卫生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农民成了美好环境的最大受益者。(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