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有了颗张锦秋星
2015年5月9日《西安晚报》第2版
本报讯 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获得了一份令她本人无比激动的殊荣。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浩瀚星空中,再添一颗被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冠名的小行星。
价值 这是国际性永久性崇高荣誉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此次命名“张锦秋星”,是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是国际社会对张锦秋建筑大师献身建筑事业所做重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昨日上午,在张锦秋大师主持设计的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内,她获得了该项殊荣。
溯源 “张锦秋星”由中国人发现
在命名仪式上,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宣读了“张锦秋星”国际命名公报。公报显示,“张锦秋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在江苏盱眙观测站发现的。公报称赞张锦秋是建筑业中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应用于当代建筑的领军人物。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张锦秋院士颁发命名证书。中国工程院、中建总公司领导为“张锦秋星”铜匾揭幕。陕西省政府向张锦秋院士颁发“张锦秋星”命名证书与铜匾。
感言 这种感受前所未有
张锦秋院士在致辞时非常激动,几度哽咽。她说:“‘张锦秋星’对于我来说,远远超出了奖励、光荣的含义,使我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我,一名中国建筑师将与宇宙同在,永远眺望着中华大地繁荣昌盛演进着人类文明,这种感受前所未有。”
“我要感谢三秦大地的哺育和父老兄弟提供的创作平台,使我和我的团队能实现一个个小小的梦想。”谈及这份光荣时,张锦秋用了四个“属于”来表达,她说:“这份光荣属于中国的建筑界,属于古老而新生的陕西,属于焕发青春的古都西安,属于正在‘一带一路’奋斗的西部建筑工作者。”全场来宾用热烈的掌声回应大师的话。
“张锦秋星” 运行日速158万公里
在昨日的命名仪式上,“张锦秋星”的发现者代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站长赵海斌研究员,为来宾揭秘了这颗小行星的发现过程及运行情况。
赵海斌说,“张锦秋星”处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在其轨道上不停地绕着太阳运行。
2007年11月9日晚,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观测人员用望远镜对准黄道带双鱼座时,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
当时它离地球1.68亿公里,国际小行星中心即日给予其2007RV119的临时编号。这颗小行星后续得到了国际多个天文台站的多次观测证实,并计算出它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国际小行星中心在2009年3月,给予该小行星永久国际编号。
“张锦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01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4.36年。该星平均每日以158万公里的高速运行,这相当于平均以每秒18.3公里的速度绕日运行。
张锦秋简介
张锦秋1936年生于四川成都,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中国建筑理论先驱、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从1966年开始,在西安工作近半个世纪。
张锦秋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建筑设计师,是首批中国建设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张锦秋大师坚持“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之路,致力于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建立了“和谐建筑”理论。
张锦秋主持设计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群贤庄、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延安革命纪念馆、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塔等一系列传承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实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卓越作品。现在已经和西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老遗存一起,构成了西安的新地标,为千年古都增添了现代文明的风采。
本组稿件由记者赵辉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