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角山之巅 守护猛禽向南迁

28.11.2021  12:33

  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 光明日报通讯员 唐成选

  2021年11月初的一个清晨,深秋的薄雾笼罩着北京城区,在西山林场的防火道上,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调查员林毅正驾车前往山顶的望京楼,他的任务是站好今年秋季监测工作的最后一班岗。

  

  北京西山和辽宁至山东的“跨海鸟道”,同属“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因得天独厚的地形环境,两地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监测记录猛禽迁徙状况的重要点位。光明日报记者 周艺珣绘

  监测平台,雾霭之上,竟是一片晴空万里。8时57分,两只白尾鹞一雄一雌快速划过天际,林毅赶紧拍摄记录。十年来,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团队已观测记录到35种、超过12万只猛禽,为跟踪过境猛禽的种群状态积累了宝贵数据。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为一只红脚隼喂药。

  猛禽,是对凶猛的肉食性鸟类的统称,分为昼行性和夜行性两类。其中,昼行性猛禽包括鹰形目和隼形目,夜行性猛禽为鸮形目,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猫头鹰。猛禽处于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的顶端,均为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计。

  

  在山东烟台的大黑山岛上,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站副站长范强军带领队员摘网,准备给红角鸮环志。

  众多迁徙猛禽为何出现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上空?答案其实就藏在林毅面前的山脊上。

  北京位于全球猛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西山的“东北—西南”走向又恰与猛禽迁徙方向吻合。猛禽是御风飞行的高手,在长距离迁徙途中,为了减少体能消耗,它们会选择天气良好的白天,尽量利用热气流和迎风坡上升气流翱翔。从高空俯瞰,茫茫西山向平原地带伸出一个“半岛”——百望山。作为借助气流飞行的一个阶段性终点,这里很容易出现猛禽集群,遂成为京城观鸟胜地。

  

  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利用环志的红胁蓝尾鸲,为中小学生科普鸟类迁徙与环志的相关知识。

  巧妙借助山峦上升气流减少自身体力损耗的智慧不得不叫人赞叹,可若是认为猛禽只会沿山脊迁徙,那就大大低估它们的飞行能力了。

  京津以东,自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到山东半岛的蓬莱,有一条直线距离约100公里的跨海鸟道,在这条“道路”上,庙岛群岛的几十座岛屿呈链状分布其间。今年秋季,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和志愿者共监测到26种、超过5.8万只猛禽,单日记录猛禽最大数量达4779只,堪称海上“鹰河”。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康复师周蕾在温榆河畔放飞一只红隼。

  虽与北京西山同属“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但是,这条跨海鸟道上监测到的猛禽数量更多、密度更大。据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王小平介绍,辽东半岛轮廓呈漏斗状,受三面环海地形影响,每年9月初至11月中旬,南迁猛禽在老铁山地区集结渡海。在途经庙岛群岛上空时,数十座岛屿在热气流微弱的海面上形成一座座“热岛”,有了它们产生的上升气流,猛禽便可以从一座岛“”到另一座岛,完成海上迁徙。到了夜晚,这些岛屿又成为“驿站”,供猛禽歇脚隐蔽。

  

  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调查员在北京西山望京楼观测迁徙猛禽。

  此外,北京西山和大连老铁山两地长期开展的猛禽救助工作也为迁徙猛禽增加了一道安全保障。2016年设立的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铁山猛禽救助站”一直发挥着救助伤病猛禽的作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成立20年来也已累计接救了39种、5500余只猛禽,在康复师的精心照料下,已有超过半数的猛禽重返蓝天。

  前不久,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康复师周蕾赶在冬季来临前,到温榆河畔放飞了四只康复后的红隼。“因为有的是当年出生的幼鸟,希望它们在冬季开始前能多熟悉一下野外环境,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周蕾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它们能够平安过冬”。

  (本组照片由光明日报记者徐谭拍摄)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8日 11版)

编辑:高蒙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