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岔

14.01.2015  11:59

  

  

  

  在商州西南方向七十公里,与山阳、蓝田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美丽村子——海棠岔。这里因为地势偏远,人迹罕至,至今保留着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美丽与纯净。

  周末,与朋友一块,相约品读海棠岔。从麻池河镇进吃水峪,经秦王山脚下,翻白沙岭至砚池河镇,沿河道向西,在大山的夹缝中,进七里峡,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沿河谷逶迤缠绕。

  进入峡中,峡两边高山挺拔,窄处不过十米宽窄。初始是刀砍斧削的笔直,只是石缝间长出树和野山藤挂满了崖壁,满目苍翠。渐渐地,山上挺拔的松树、杂木和前几年栽植的板栗树多了起来,也就更多了夏的生机。

  七里峡的河水来自秦岭深处,几乎不带一点杂质,清清澈澈的七拐八拐,流过十八道湾出了村子进砚池河。河边高过人头顶的芦苇中不时有锦鸡和其它不知名的鸟儿扑棱棱飞起,泛起河水一圈圈涟漪。

  时值仲夏,在这里,地里一片茁壮,见不到其他村子出现的旱象。在阳光照射下,大片的包谷正在使劲的拔节,仔细听来还似有成长的嘎嘎声。

  七华里的美丽长廊瞬间即到,到达村委会门前,天好像大了起来,周边也一边开阔。顺两条河道,村子自然被分成两个自然村落,朝南方向约3公里到柞水红岩寺,朝西还有两个大的组,通达蓝田方向。

  村委会南边,十几户村民房屋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大山的褶皱里。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和包谷地映衬下,村子悠然、宁静、祥和。

  下了车,凉风阵阵吹过,惬意清爽,丝毫没有三伏天的酷热。向南进沟不到一华里,一个高达20多米被当地客家人称之为“吊柏”的奇特的古柏树吸引了视线,这个奇特柏树奇在貌似柳树,其实为柏树,但其枝叶繁茂、枝条翠绿柔软下垂。据居住在古柏20多米外,徐家大院祠堂后人介绍说,这颗古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徐家大院是海棠岔村标志性建筑,来过这里的人几乎都要参观这里,据说这个古色古香、保存还算完整的古院落。已经居住了七代人了,已有400多年历史。

  从保存情况看,这所大宅院原有三道大门,只是第一道大门只剩下两个高约40公分石头门墩。第二道门保存得比较完整,进院后是一个四合院,青砖房屋的脊沿上翘,门框上有龙凤图案的浮雕,走进第三道门,堂屋前镶在墙里的青石碑依稀可见碑文中有“孝敬父母、友弟恭兄,静以养心、亲近正人”等字样。据这所宅院的后人讲,他们的祖先中有一个叫徐秀贵的州官,中年舍弃仕途在此归隐,并从老家桐庐县千里迢迢运送材料至此修建此院,当时建有20间房规模,后来因为家道中落,土匪焚烧,至今保存下来的还不到一半房屋。而家中流传物品已长达数百年,多少人慕名购买收藏,都被徐家后人一一谢绝,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再贵也不卖。

  随便走进海棠岔一户人家,家家户户清洁整齐,中堂都供奉着“天地君亲师”。整个村子居住的全部是来自湖北、湖南、安徽一带的客家人。至今,他们沿袭着客家的风俗,说客家话,以客家传统待人接物。民风敦厚、淳朴。

  为照顾一名双目失明的孤居老人,海棠岔村一个组整条沟的十几户群众轮流,像亲生儿女一样养活了老人近二十年,直至老人八十五天年。

  中午时分,好客的海棠岔人端上洋芋糍粑,滑腻爽口,有淡淡洋芋香,品味着糍粑,也仔细品味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和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