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清洁型小流域”已植入“中线”陕西水源地
29.10.2014 10:38
本文来源: 水利厅
一
陕西深知自己南部的6万多平方公里的水源地,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意味着什么。2008年,国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一年后,陕西就决定将“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植入至水源地内。并把“腹地”——安康市石泉县作为实验基地。截至2013年,陕西已在24个县(区)共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32条,并涌现出一批经典且具示范作用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如石泉县杨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丹凤县桃花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商州区闵家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目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范围和投资范围在陕西水源地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何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传统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与农村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垃圾等面源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工程师同新奇在作了定义诠释后指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传统水土保持建设的“高级阶段”,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
目前,“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话题。大都还处在学术研究、理论探讨之中……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张秦岭认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他简约地做了个比喻:化肥里的氮、磷、钾,在土壤里,是农作物的“宝”。但当它通过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进入水体后,其中的氮、磷就会成为河流、水库、湖泊的污染源。
据了解,由于国情、观念、治理的技术体系以及资金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方面,还处在小范围的探索性起步阶段。
我国化肥、农药用量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尽管耕地只占世界的7%,然,化肥的使用量却超过了世界总量的40%。据国家环保部此前的一项统计,我国化肥年用量已达4700万吨,农药年用量已超过160万吨,其中90%为高残高毒农药。我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在施肥的时间、量、方法上的不合理性,以及农业集约化水平整体低下,因此,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就会形成“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另据陕西省相关机构统计,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陕南三市“年化肥的使用总量”为113万吨,仅汉中一市就为59.25万吨,农药为745吨。其中,COD排放量中,点源占25.5%,面源占74.5%;氨氮排放量中,点源占15.1%,面源占84.9%。
张秦岭局长说,这就是“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难点所在,这就是我们为何在2009年就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研究课题和建设工程植入“中线”水源地的意义所在。
三
今天,当你踏入陕西水源地任何一个“清洁型小流域”,“洁净”,一定会给你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葱绿的草木,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溪流,农舍的院落,村内外弯曲的道路,田间里脆嫩的蔬菜……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农民有“垃圾分类放置”的习惯。
“谁都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主持此项目的工程师同新奇说,持久的意识观念宣传,是“清洁型小流域”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水源地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首先从“防”上入手。以石泉县杨柳“清洁型小流域”为例。一是引导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流域内生态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并建立无污染的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用非污染或低污染产业替代置换部分高污染产业;二是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协调引入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把农产品的发展引向清洁化、无公害化,减少流域内使用化肥农药的总量,将面源污染控制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的过程中。流域内建成的5个种类的清洁产业基地,面积330多亩,“主力”使用有机肥,防虫用无污染的有机农药、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每年减少使用的化肥量就达13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0.34吨。
对于已经存在于大田中或者不得不发生的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方法是:从污染源抓起,先用工程(坡改梯等)滞留,延缓污染物汇聚时间,在污染物流经的途径,营造植物过滤带、水草沟、多级湿地(氧化塘),并封育河流,提高河流的自净化能力,使污染物在小流域系统内得到充分降解、吸纳、拦蓄,然后排入主河道。
已经建成的石泉县杨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对面源污染防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现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的一本经典的“教科书”。2013年,经西安理工大学采样分析,治理后,主沟道的长流水水质,已从原来的Ⅲ类提高到了Ⅱ类。
稳定的水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久远运行的“命门”所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模式,无疑是中国这项恢弘工程水源地“面源污染”未来治理的方向。因此,加大这一领域里的“多渠道投入”,尤其是“国家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来源: 水利厅
29.10.2014 10:38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