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三转”助力新型工业崛起
一台国外进口机器精密零件受损,由于相关数据掌握在外国厂家手中,导致无法修复,机器几近报废。难题交到渭南3D打印产业园区领智三维科技公司,这家企业先通过测量仪器扫描原始完整零件模和零件缺损部分数据,再将这些数据输入软件中进行三维重构,最终通过3D打印设备得到零件缺损部分的实体,修复了这台机器。这“化腐朽为神奇”的3D增材制造功夫只是渭南工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渭南在转型升级中选择了以新型工业为突破口,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服务方式和布局方式,促使3D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型工业强势崛起。
不仅如此,去年12月,渭南市在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三地一中心”战略构想,将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地”写进了发展蓝图,计划在5年内实现能源化工、有色建材、新能源新材料3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培育食品医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三个500亿元产业集群。
转发展方式:创新培育产业新动能
渭南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仅煤炭行业就化解产能1132万吨,能源产能同比下降30.5%,很多传统优势产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可避免放缓速度,一些企业甚至濒临破产。
如何让这些支柱产业涅槃重生?渭南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强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强化人才支撑,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五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在经历了转型升级和改造提升后,完成向现代新型工业转变。
渭南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与省内外的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力量对接,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同时渭南还扶持大批中小型企业,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为吸引更多的新型产业落户,渭南在招商中紧盯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成立资金总额376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22只,用来解决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面临的融资难题。
转服务方式:“店小二”精神助力企业发展
深圳市沃特玛公司是一家知名的新能源电池企业,2015年5月投资50亿元建设沃特玛渭南新能源电池产业园,整个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一年零4个月时间。
为给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土壤,渭南市定下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招商引资项目落实牵头责任,协调解决重大招商项目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为保证企业把资金、精力用到技术研发和生产销售上,渭南采取“政府提供土地、市场化建设厂房、企业生产运营”的模式,生产企业只需要带着人和设备就能“拎包入驻”。
渭南市还通过简政放权压缩了50%审批时限,落实项目包联、例会通报、挂牌督办、跟踪问效、招商引资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对干扰项目建设行为实施“零容忍”,企业反映的问题,马上就办。同时,渭南还从财政、税收、研发、人才引进、员工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通过打造硬件和软件服务支持新型产业发展。
转布局方式:园区发力助推经济转型
走进渭南高新区3D增材制造产业园,综合服务区、研发孵化区、产业加速区、仓储物流区4个功能区井然分布,餐厅、公寓、活动房一应俱全,既满足创新创业,又满足生活娱乐。
渭南在发展中充分重视工业园区的作用,确立“县域经济抓工业,工业发展抓园区,园区发展抓集群,集群发展抓特色,特色产业抓服务”的思路,通过标准厂房、公租房、办公房、服务平台及生活服务等配套建设,全力支持产业发展。
渭南各县域工业园区产业特色日益明显,错位发展更加突出,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板块、韩城新型工业和循环经济板块、富蒲卤阳湖装备制造和航空业板块、华阴及秦岭北麓大华山山水文化旅游板块、蒲白澄合载能工业和绿色生态板块。各县市区围绕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和协调推进,实现跨县市之间在产城融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配套服务等方面协调联动,做到工业园区设施建设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发挥作用,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全市区域经济一体化高效发展。
得益于新型工业的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渭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37亿元,同比增长23.9%,其 中非 能源工业总产值827.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新型工业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