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闻|为了几十年前的承诺,湖南一家三代为红军烈士深山守墓

17.07.2018  00:32

  一座无名红军烈士墓,三代人一守就是84年。

  墓地周围都是树与竹子,坟头上还插着几根坟条,一位身穿褪色短袖,五分短裤,头发发白的男子站在墓前,用没有手掌的双臂给坟头除草。

  谢红军,湖南永州东安县人,是这座无名红军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

  东安县县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据查这个墓地所葬的红军战士,属于红军第一方面军。1934年,湘江战役后,部队被打散了,这支部队途径这里。具体相关资料记载甚少,也难于查证。

  “这是父亲的遗言,只要我还在,我就会坚持守下去。”谢红军说。

守墓人谢红军的家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蒋格伟 图

   爷爷的承诺

  在湖南省东安县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老山界景区内,有一个村落名为红军村。

  村子座落在高山之上一块狭小的坪地中。一条山涧流经村子正中央,山涧一侧,顺着山坡开垦着几亩田地,长满着杂草。另一侧,则分布着数座高矮不一的老旧木屋,漆痕斑驳,显得破旧不堪。

  目前唯一的村民叫谢红军。人数最多时,该村共有二十来户人家,近一百人口。而现在,随着人口不断外徙,只剩下谢红军。

  谢红军是无名红军墓的第三代守墓人。为了爷爷谢忠芝许下的承诺,他仍守候在这片山林里。

  关于承诺,谢红军只是从去世多年的父亲谢臣明的转述中,才得知始末。

  清末自祖上起,谢忠芝一家就从外地迁入此地定居。那时的村子名叫大坳,只有10余户村民。几乎与世隔绝,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开荒种地,采野菜,在深山老林里艰难生存着。

  在谢红军父亲的回忆中,1934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午后,村子外边唯一一条通向山外的小路上,走进来一群军人模样的陌生人。这些人脚穿草鞋,身上穿一身灰色土布军装,头戴五角星灰军帽,肩上还扛一把长筒子枪。

  “其中有一名红军因伤病无法前行,便留在爷爷家中养病。”谢红军的父亲当年刚好十岁,那天午后正跟随祖父在村口刨地。为了追赶大部队,这一队红军只好临时留下伤员,将其托付给了谢忠芝。而那名因伤病居住在谢忠芝家的红军,五天后去世了。

  这短暂的五天里,由于伤情严重,留住家中的红军,始终未能透露自己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来自哪里。

  “爷爷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他,一直心怀愧疚。”谢红军说,爷爷谢忠芝将这位红军埋葬在家对面的山头,每年清明节都会去给这位红军战士扫墓,并交代父亲谢臣明,要他和后代一定坚持守墓。

守墓人谢红军

   父亲的遗言

  无名红军烈士墓距离谢红军家直线距离不到300米,但实际走过去,约一公里,耗时约半小时。去往墓地的道路被一些小树枝和杂草覆盖着,常年只有谢红军一人走动。

  墓地被一圈石头包围,坟头上面还插着些已经褪色的坟条,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无名红军烈士墓”,落款东安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4月5日立。

  这块石碑是县政府重修墓地时立的。谢红军回忆,“小时候,父亲带我守墓,那时这座墓地,没有石碑,父亲在小河里捡了一块石头,大概四十公分宽,五十公分高,然后把石头立在这里。

  四五岁时,谢红军便开始随着父亲上山为无名红军墓扫墓,他回忆道,每年清明节前后两三天,父亲都会带着酒、肉,还有坟条去扫墓,拔除坟头上的杂草。在墓地前,父亲偶尔也会给他讲起当年爷爷与红军的事情。

  谢臣明告诉儿子,自从红军经过家门后,在心中便产生了参军的想法。

  1934年,在红军队伍离开时,爷爷让谢臣明参军,随着红军队伍一起出发。几天后,因为年龄小,体力跟不上队伍行军的步伐,老红军们给谢臣明凑了一些粮食,让他自行按原路返回家中。

  回到家中的谢臣明,每年清明随着谢忠芝一起上山给红军扫墓,平常的日子里也会去墓地转转,给坟头除除草。

  谢忠芝离世后,谢臣明延续着父亲的承诺。为了缅怀先烈,谢臣明选择将自己的第一个男孩取名红军,小儿子取名满军。

  1994年年底,小儿子谢满军在河南武警消防部队当兵满了三年。“我去当兵,也是为了弥补当年父亲未能参军的愿望。”谢满军说。

  1995年,父亲谢臣明去世,留下的唯一遗言就是,让子女一定要为无名红军烈士墓守墓。

  实际上,让谢红军几十年真正坚持下来的,是受父亲谢臣明的影响,“父亲为红军守了一辈子墓,不能在我这儿断掉”。

2015年东安县政府为无名红军立墓碑

   第三代”守墓人

  父亲去世后,带着父亲的遗言,爷爷许下的承诺,谢红军和母亲留在了村子里。彼时,他的弟妹们陆续长大成人,弟弟们成家后,搬到山外居住,妹妹们也相继出嫁,村里的左邻右舍也都迁居他乡。

  谢红军出生于1962年,他至今仍住在父亲留下的木板房里。房子深7米,长10米。房子外面,挂着两盏灯笼,贴着对联,窗户是用塑料纸糊的;走进谢红军的房间,地上有些凹凸不平,房间里很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一台液晶电视,是弟弟送的。在他的房间里,仍然珍藏着一把梭镖,一个水壶。

  初中毕业后的谢红军,就一直待在家里种田。17岁那年,为了补贴家用,谢红军在鱼塘炸鱼时发生了意外,让他失去了双手。见到他时,谢红军穿着有些褪色的短袖,胸前的领口已经破了一个洞,五分短裤,黑胶拖鞋,没有手掌的双臂黝黑。

  谢红军的生活基本上靠自给自足,他在房子后面种了豆角、南瓜等蔬菜,养了鸭、鸡,还有一条狗。属于东安县脱贫对象之一的他,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是县山里毛竹经营分配以及残误费。

  双手残疾的谢红军至今没有结婚,但他在1991年与1992年期间,从县医院收养了两个被遗弃的女童,“现在,他们都在外地务工,每年过年回家一次,也很孝顺,会给我买一些衣服和生活费。

  谢红军最开始收养女童,是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女儿能从他手中接过守墓的传承,但随着两个女儿的不断长大,谢红军逐渐打消了这个想法,他不希望女儿像他一样,孤零零地守着这片深山老林。守墓后继无人,逐渐成为了他的心病。

  弟弟谢满军表示,“哥哥在大山守墓这件事,其实也是一代人传承的事情。我们其他姊妹虽然不在山里,但每年清明都会回来给父母和红军扫墓。

  常年一人待在深山中,生活虽然清贫,谢红军却无比满足,他唯一的担心是将来谁来传承谢家三代人的遗志,替那位无名红军守坟?

  让谢红军欣慰的是,近年来,由于媒体不断的报道,“现在有些游客会来这里上坟祭拜。今年,永州就有一支部队来这里祭拜过,回来的时候还跟我聊了天。

  对于父亲的担忧,谢红军的两个女儿表示,三代人为无名红军守墓的事让他们很自豪,如果父亲身体不行了,姐妹两将商量,把祖上三代人的遗愿延续下去,继续为红军守墓。

编辑: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