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教育引导 强化细节监管 激活社会责任 垃圾分类长效化还需下细功夫
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曲江一小区居民将分类好的厨余垃圾进行破袋投放。 (记者 郭沛然 摄)
■记者 郭沛然
《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施行已逾百日,虽然城区配套硬件设施一应俱全,生活垃圾需进行分类投放这一概念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分类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一旦管理部门和市民“松气”,分类投放很容易重回混投旧样,能否长效推行垃圾分类成了最大的挑战。
困境——
知易行难 自觉分类仍需引导
日前,为了规范垃圾分类,很多社区在分类收集点附近,都增设了垃圾分类投放时间以及督导员,以便在市民投放时进行破袋检查,对不正确的分类及时纠错,引导市民正确分辨四类垃圾。督导员现场手把手地教学,倒逼市民学习分类知识和参与分类实践,对市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起到了高效的推动作用。
12月24日,记者走访多个小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点前很难寻觅到监督员的身影。在长安南路与长安西路交会处某商住一体小区垃圾收集点,杂乱排列着多个分类垃圾桶,厨余和其他垃圾均有混投现象。在规定投放时间内并无监督员指引,多数居民提着一个袋子看哪个垃圾桶空便扔入其中。“之前有人监督的时候,大家还是很遵守规定,都拎着两个袋子分门别类进行投放。”居民郝女士反映,人人都知道进行分类是好事,但自从桶前没人管、没人守后,有些怕麻烦的人就失去了“行动自觉”。
当垃圾分类已形成社会共识,为何执行起来还这么难?采访中,市民不约而同地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需要对个人行为作出改变,单单仅靠一次两次的分类热情并不能养成习惯,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同时分类看似简单,要学的东西却很多,面对各式各样的垃圾“怎么分”还需指导。此外,许多老年群体也表示,自身获取分类知识的渠道较少,看不清垃圾桶上的标识,投放垃圾时若无人督导,很容易出现错分。
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垃圾分类工作从起步到成熟,必然要经过一个过程,现阶段管理部门和各大社区唯有持之以恒的在分类实践中做实教育引导工作,才能让市民对垃圾分类真正“热”起来。
编辑: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