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里的“生死战”

24.03.2020  09:12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中)、副主任宋立强在查房(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新华社武汉3月23日电 题:和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抢生命——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里的“生死战

  新华社记者黎云贾启龙廖君侯文坤

  传染病ICU病房被称为“红区”——

  监护仪数据不断变化,嘀嗒嘀嗒,轻微作响。

  电子表数字静静跳跃,一秒一秒地流失。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惊心动魄。

  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这是当前阶段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主战场湖北目前在院治疗4593例,其中重症1343例、危重症371例。

  分秒必急,生死决战,几乎每天都在火神山医院ICU病房里展开,来自军队的白衣战士们,和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抢生命。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在询问患者的情况(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内,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李文放把写有注意事项的A4纸贴在患者床头(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吴浩宇摄)

   为生的希望守住最后一道关口

  “嘀,嘀,嘀嘀嘀……”监护仪上红灯闪烁,报警声突起。

  呼叫值班医生,穿戴防护装备;跑进病房,投入抢救;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有创辅助通气……又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被成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还可以再快一点!”汗水顺着张西京的护目镜往下滑,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0多年的他,早已习惯和死神“抢人”的读秒节奏。

  50岁的张西京,说话细声细气,走路也轻手轻脚,作为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儒雅文静的他每天都在与死神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搏斗。

  己亥岁末,庚子春始,病毒袭来,江城逢难。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市累计确诊病例50005例,占全国确诊病例数的六成左右。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自全国的4万多名医护力量驰援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他们面前最艰巨的任务。

  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截至3月23日,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已经从最高峰的突破万例,下降到现在的1714例。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如今已有1.4万名来自各省区市的地方援鄂医务人员陆续撤离武汉,但重症救治团队仍然留守、坚守在武汉重症定点收治的医院,依然在千方百计抢救重症、危重症患者。已在武汉奋战近60个日夜的张西京,就是其中一员。

  武汉蔡甸区知音湖畔,曾遍布着藕塘、土丘,一片荒芜。这里“锻造”出送瘟神、战死神的火神山医院,会聚了来自全军的1400名医护人员,成为这场战“”一把紧急作战的尖刀。

  ICU病房——这把尖刀上的刀尖,也是火神山医院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多、最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重症医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衡量医院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自汶川地震救援以来,也日益受到关注。

  跟随张西京的脚步,踏进“红区”,里面的空气仿佛是凝固的。在这个大开间病房,两侧病床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手背、口鼻、动脉处插满了各样细小的导管。

  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张西京,抢救、治疗都是他的强项。但这次对张西京却是一次大考:病例基数大、疫情来势猛、尚无特效药……重重险阻摆在张西京和他的团队面前。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医院的压舱石。ICU病房稳住了,其他病房才敢放心收病人。”张西京说。

  收治病人前,作为科室当家人的张西京,手上拿着图纸,小步快走,跑工地、改图纸、调方案、走流程。红黄绿区怎么设置、ICU病房通道如何布局、换隔离服的房间大小应该是多少,就连房间试水,他都守在现场、盯着施工队,确保万无一失。

  奋战48小时,张西京团队让科室设施条件达到感控要求,保证了医院及时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那段时间,张西京来回奔波于病区、工地、驻地,每天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

  2月9日,张西京和团队收治第一批患者,正式打响了直面病毒、与死神抗争的“生死战”。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内,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李文放为患者诊治(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吴浩宇摄)

  3月20日,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中)护送81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检查。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与死神接刃白衣执甲争分夺秒

  “1、2、3!”一声“翻身指令”划破安静的病房,“90后”护士唐梅在张西京指导下护着患者头部及气管插管,和另外4位护士合力帮助患者改变了卧位。虽然只是几分钟的操作,汗珠已经在护目镜里打滚。看着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大家松了一口气。

  “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仍不能改善氧合时,实施俯卧位通气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唐梅说,这样的操作每天都在进行,每挪动一下,都要小心翼翼。

  多数重症患者肺部有大量的炎性痰栓,阻挡了氧气的吸入,会让患者滑向死亡的深渊,纤支镜是重要救治手段之一。

  这一救治过程在高浓度的病毒气溶胶环境下完成,与插管操作风险相当,不同于插管的速战速决,纤支镜操作有时需要暴露在污染环境下半小时。

  “这样的救治每天都有,只要对患者有用,我们就不能退。”张西京团队干的就是与死神掰手腕的活。

  病情瞬息变化。紧急抢救时,每个步骤都是按秒计,每一秒都生死攸关;等患者一点点恢复生命体征时,却像跑马拉松,几小时甚至一连几天都要守着。

  “快,是为了救命;慢,同样是为了救命。”这是护士伏雨佳听到科室副主任李文放念叨得最多的话。一天早晨,刚进病房,伏雨佳看到每个病床床头多贴了一张提示:“检查患者气管插管是否在鼻腔中有合适的长度,防止脱落!

  那是李文放打印并逐个贴上去的。

  头天夜班,监护仪突然报警,李文放马上跑过去。“氧饱和度探头正确,氧源正确,氧气管路通畅。”检查一圈都正确,李文放想了想,打开患者的口罩,问题果然藏在口罩下——高流量通气的通气管一只脱出在鼻孔外,造成患者氧饱和度下降。

  “新冠肺炎和其他疾病不一样,每个病人情况也有差异,没有治疗特效药,就是考验我们救的效率和治的耐心。”这次,张西京团队面临一道全新课题。

  眼下,救治工作正是攻坚阶段。

  “细节!团队!”这是张西京眼中的关键,也是火神山重症医学一科与死神对战的“看家本领”。病人有个体差异,30名医生、50名护士,来自呼吸科、消化科、神经科、麻醉等不同医院、多个科室,“每个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执行,都是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战斗,最终落实到治疗和护理的细节上,帮助患者战胜病毒。

  53岁的李文放这些天多了一个习惯,除了例行查房,还要和护士一道,把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各种诊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全都过一遍;

  科室副主任宋立强条件反射式的,见到护士给病人做俯卧位通气,就会立马跑到病人床头盯着,保证管子不脱落,不打折;

  护士吕向妮额头那道勒痕一直没消,天天进病房,忍着防护装备的不适,也要确保每一个医嘱及时准确执行;

  ……

  “任何时候,都是生命至上。”生死之地,张西京团队竭尽全力守护每一支微弱的烛光。

  一连串数字,记录着无数次与死神的接刃战。

  截至3月22日20时,医院累计收治3040名患者,其中重症1442例,危重症125例,累计出院2284例。目前,在院患者690例,其中重症和危重症228例。

  火神山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周全介绍说,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火神山医院建立起病区、科室、医院三级会诊制度,组织专家分组进行现场查房会诊,确保危重症“一人一案”救治;广泛采取恢复期血浆、中医药、托珠单抗、ECMO等手段治疗基础上,医院又建立了成熟的筛选评估和疗效评价救治体系,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救治。

  “这里没人是全才,每一次抢救,每一次日常护理,都是互补的团队协作。”陈静说。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最令人欣慰。

  “总有遗憾,几天内去世的人,顶得上我原来医院科室一年的了。”张西京握着拳,一遍一遍捶着自己的腿,声音变得哽咽,“上了呼吸机、插管、ECMO,还是没抢回来……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在查看新入患者的胸部CT(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中)与医生讨论患者病情(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承生命之重迷彩军装勇毅前行

  “1:00,1:21,1:25,1:30,1:40,1:42……”这是“90后”护士牟芷惠手机上“闹钟列表”的第一页。

  “每四小时一个班,排班像车轮一样往前滚,所以每个小时内都会设好多个时间点的闹钟。”牟芷惠说。

  因为作息时间变化太快,加上疫情带来的精神压力,有的医护人员这段时间被失眠困扰,有的甚至需要借安眠药入睡。

  牟芷惠无数次凌晨起床,星夜赶去火神山的动力,来自一张病人家属的留言条:“尊敬的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记住了,永远记住美丽的白衣天使,我的老父亲就拜托你们了。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只有全力以赴每一个四小时,才对得起这份重托。”牟芷惠一边说,一边理了理迷彩服的袖口。

  驰援武汉,正月初一凌晨2点多,她在朋友圈写下:“备勤数日,接到出发通知那一刻,心反而踏实了,希望不辱使命!

  穿上军装,担负保家卫国的使命;身着白衣,肩扛救死扶伤的职责。“我从事重症医学24年,党龄28年,入伍32年,我不上谁上?”再一次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张西京退掉探望岳父母的机票,毅然赴武汉。

  当武汉被按下“暂停键”,人影寥寥;这里却被按下“快进键”,迷彩疾行。

  李文放贴在患者床头的各种“医嘱”;护士们为患者手绘的卡通指示牌;还有一张张《监护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览表》……病房的每一处,都透着他们的努力。

  白墙上的电子表,红色数字静静跳跃,不断向前。

  “惜时如金,越是最吃劲的时候越要顶上去。”病房、驻地、会诊三点一线,是张西京和同事每天工作的常态。

  重症病房有病痛和无奈,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虽然很多重病患者只能回应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但张西京和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鼓励每一位病人,给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我今天状态比昨天好。”“对对,您很快可以回家看到孙子了。一天会比一天好。”“有希望?”“当然。有希望,有希望……”这是护士长陈静在病房内与一名患者的对话。

  护理之外,照顾病人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她和护士们早就把病人当成朋友,甚至是亲人。

  从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回来,陈静本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遇上惊心动魄的事。

  没想到,疫情打乱平静的生活。病毒起狼烟,她没有犹豫,再次冲到一线。这一次,她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延续17年的责任传递;千里奔赴,与病毒较量在最近距离不到20厘米的距离。

  背负生命的重量,“60后”李文放,“70后”张西京、宋立强、陈静,“80后”张楠、吕向妮,和一大批“90后”的小年轻……一个人的脚步,一支队伍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根本记不得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很多人的时间概念只有昨天、今天、明天。”处于快节奏的紧张忙碌状态,让护士张楠记不清日期,可每位患者的病史、病情,她张口就来。

  “当病人对我说‘解放军来啦,我们就放心啦’,这份信任何其珍贵。”深夜值班的张楠说,与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与这里的人们同行,也是他们的光荣。

  星空之下,火神山灯火不熄,一束束微光,直向苍穹……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