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讲父亲:担心工作分心打电话时总说"好着呢"
相较于母爱的细腻和温暖,父亲的爱,是一种深沉的感情。
当我们迷茫踌躇时,父亲用结实的肩膀与宽阔的胸膛,为我们遮风挡雨,用有力的双手,护佑我们蹚过人生的急流险滩。
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
父亲是一座山/坐在他的肩上/总能看得很远很清/
父亲是一首深沉的诗/孩儿默默品读/泪儿轻轻地流/流出一片幸福天……
今天是父亲节。近日,我们采访了一些市民,听他们诉说心目中难忘的父亲形象。
市民讲述
>>担心儿子工作分心 打电话时总说“好着呢”
河北人刘永亮现在已在西安定居,由于工作忙,假期又不多,平时只能靠手机与在老家的父母联系。有时特别忙了,十天半个月不打电话,也是常有的事儿。
“可能是电话打得少的缘故,每次我爸都会问‘有啥事啊’,我就赶忙说没事。”刘永亮说,父亲沉默少言,“每次我在电话里问及他的身体,他总是回答好着呢,让我放心。我也就当真了,但前年的一件事,让我发现有时根本不是这样的。”
刘永亮说,当时,他和爱人约好两家的父母春节到西安玩,但约定的时间到了,岳父母都来了,自己的父母却没有来,他不安地给老家打了电话,结果父亲说车票不好买,就不过来了。他很忐忑,又问母亲到底咋回事,母亲也说了同样的理由。后来他才从老家的大姐处知道,当年父亲因病做了手术,春节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一想到当时父亲在电话里乐呵呵地回答‘好着呢’,我心里便止不住犯酸。他是担心我们在外面生活工作分心,因此从来有事都不说。”刘永亮说,小时候并不懂这些,等自己有了儿子,才对父亲的爱深有感触。
何力的父亲去世三年了,每当想起父亲的话,他在心里都升起一股力量。
何力家在宝鸡,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农村度过,他印象中的父亲总是早出晚归,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很辛苦,但回到家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对他的学习,父亲很少说什么,但每当他考了好成绩回家,不苟言笑的父亲都会笑得很开心。
大学毕业后,何力进到一家企业工作,可干了不到四年,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了。那时他的孩子还小,前路渺茫。当他回家探望父母,将这个不好的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老人沉默了很久,随后说了一句话,这让何力至今牢记在心。
“那是他对我母亲说的,却是说给我听的,他说‘咱儿就像塄畔的梭草,在哪儿都能把根扎下去’。”何力说,梭草是老家田间最为常见的一种野草,尤以在塄畔田埂上为多,它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随便揪一把叶子扔进土里,都能生根存活。当时听了父亲的话,何力的心里像被燃起了一团火,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我还年轻,还可以做很多尝试,有什么可怕的呢?”
经过努力,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何力就把一个印刷厂搞得红红火火,比起以前的上班拿工资,收入不知多了多少倍。他说,老父亲在80岁那年走了,可他的激励却时时会在自己的耳边响起。
>>父亲是她生活中的老师 她学会了做啥都爱钻研
父亲对于李芳来说,不仅是慈父,更是她生活中的老师。
“我父亲是一位工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厂里的机器坏了修不好,就会来找他,他去修一般就能修好。”李芳家住西安城西,父亲以前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技工,退休后,由于维修上有经验,常被原厂请去修理机器,还会有外地的工厂前来邀请。
在李芳眼里,父亲不苟言笑,非常朴素,衣服就是穿得快要褪色了,也舍不得扔掉。“家里很多东西,像立柜、桌子、椅子,全是他做的”。
在李芳家里,华商报记者看到了一张手工做的床,床是用铁丝网绷着的,一个个三角形铁丝扣在一起,如果不是技术极好又特别有耐心,要把几百个用铁丝弯成的三角形扣在一起,是很难做到的。“他不光会琢磨着做家具,还会做玩具,我小时候的很多玩具都是他做的。”李芳说,就是家里的电视机,也是父亲买了电子管、显示器组装起来的,“到现在还可以看”。
正是父亲的影响,让李芳做什么都喜欢钻研,即使工作上遇到了困难,也会回家和父亲说一说,获得启示。她觉得就像一句格言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儿子 父亲请假两月
在朱自清著名的散文《背影》里,很多人都能看到那个满怀着父爱、蹒跚地翻过栏杆的老父亲形象,而现实当中,留给柳克功记忆最深的,同样是父亲温暖的背影。
“我小时候比较调皮,经常惹事,可父亲从来没动手打过我。”家住西安水文巷的柳克功说,自己上初三时,出于好奇,把插头插到糨糊瓶里当电热水器,结果短路了,父亲修的时候,手被烫伤,起了很多泡,半个月都没好。但父亲除了告诫他以后不要玩电之外,并没有太多责怪他。还有一次,他晚上骑自行车回家不小心摔倒,疼得爬不起来,还是父亲不见他回家,出来找,将他背了回去。
“父亲是个很有耐心的人,我读高中时,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染上黄水疮,整整两个多月,都是父亲请假在照顾我。”柳克功说,患病那段时间他跟着父亲在安康念书,姐姐跟母亲在西安,每当下午父亲给卧床的他创口处涂了药离开时,他都会看着父亲高大的背影走出房门,内心充满了温暖。
对父亲的关怀同样深有感触的郭华女士,在2005年时曾因车祸重病在床,其后第二年,丈夫离开了她,单位也跟她解除了合同,当时她情绪低落,甚至想过自杀。远在北郊独居的老父亲知道后,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前来照顾她,直到最终她恢复了健康。就在她想着努力工作让老父亲能过一个舒心晚年的时候,一次脑出血夺去了老人的生命。如今,每天早上起来,当她望着父亲的遗像的时候,都会在心里感受父亲投来的温暖和蔼的目光,“我父亲话不多,可在我患病的时候,他每天都会陪我说话聊天,有父亲真好……”
华商报记者 潘京
相关调查
你了解老爸吗?
调查显示 儿女对父亲健康关心不够
父 亲节前夕,一知名网站以“你对老爸的了解有多深”为主题推出调查,网友们对父亲的生日最为熟悉,而对父亲的健康状况知之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对父亲的生日、电话号码和鞋子尺码最为了解。其中有3980位网友知道父亲的生日,占调查总数的77.99%,位列第一;有3721位网友熟悉父亲的鞋子尺码,占比74.17%,排在第2位;有3629位网友表示“不看通讯录也能背出老爸的电话号码”,占比71.75%。
网友对父亲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也较为熟悉。有3130位网友知道“父亲最近喜欢看哪一档电视节目”,占比61.88%,在整个调查中排第4位;接下来有2553位网友熟知“老爸最铁的哥们儿是谁”,占比50.36%;还有2234位网友能回答出“老爸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占比44.05%。
这次调查也折射出为人儿女者的不足,最突出的就是对父亲的健康状况关心不够。仅有1891位网友知道父亲体检报告的内容,占比37.73%,在调查中排在倒数第二位;另一个与健康相关的问题是父亲的体重,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仅有38.08%的网友知道父亲现在的体重,共1931票,排在全部调查的倒数第三位。 综合
记者走访
走访西安多家养老机构
大多数子女每周会看望父母一次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亲或母亲进了养老院,你会多久去看望一次?父亲节前夕,华商报记者对西安市多家养老院、敬老院及各类养老公寓进行了走访,发现除个别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外,大多数人一个星期会去看望父亲或母亲一次,间隔最长亦不超过一个月。
“在我们这里,子女基本上每周来看望老人一次。”16日上午,王寺敬老院的办公室负责人张媛告诉华商报记者。
王寺敬老院是西安沣东新城一所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早在2005年,就开始接收省内的老人入院。张媛说,该院一半以上的老人都是女性,男性只有40多位,“主要是一些失能、失治的老人,年龄基本在70岁到80岁之间。”张媛说,“大多数子女由于工作、精力等原因,实在照看不过来,才把老人送进院里的,从探望的情况看,父子之间的关系看上去都还比较融洽。”
在西安市未央区民族老年公寓,工作人员说,也许因为居住地较近,该公寓家属探望比较频繁,“儿子将老父亲接出去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华商报记者从西安秋时文化老年公寓、西安颐和园老年公寓等十余家养老机构获悉,子女到养老院看望父亲(或母亲)的频率平均每周一次。而住在养老机构中的男性,以70岁左右居多。截至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男性大约每年增长10%左右。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565万,占人口总数的15.01%,高于14.9%的全国水平。且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达690万。按照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新增养老床位12.6万张,使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到30‰以上。
“很多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已渐渐接受了这种养老形式。”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前些年由于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原因,男性要比女性排斥养老院的集体生活,但对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子女大多正值中年,社会竞争压力大,照顾老人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未来进养老院的老人会更多。 华商报记者 潘京
奔波千里陪父亲过节
昨晚,西安市环城公园朱雀门附近,50多岁的曾超陪79岁的父亲散步。曾超1999年定居深圳,父母始终是心里最大的牵挂,他说:“今年端午节和父亲节碰在一起,我特意赶回来。”曾爸爸说,儿子回来前还打电话问要不要父亲节的礼物,“我说啥也不用买,你回来我最开心!” 华商报记者 张喆 摄影报道
邀你参与
上“华商头条”说出对老爸的爱
长期以来,人们对母爱的讴歌总是不遗余力,而对父爱的赞美,总是那么深沉和含蓄。与母亲节相比,父亲节并没有那么热闹,没有满目的康乃馨,也少了品种繁多的各类搭车促销。
今天是父亲节了,你打算怎么给自己的父亲过这个节?你有什么心里话和祝福话要告诉父亲吗?
如果你勇气十足,请当面告诉父亲:“爸爸,节日快乐,我爱您”,并送上深情的拥抱。如果你对“直接告白”有些不好意思,没问题,我们可以替你送出祝福。
你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在应用商店中搜索“华商头条”下载安装,然后拍下自己和父亲的合照,写下你对父亲的祝福,或者你和父亲的故事,上传到华商头条“现场”栏目里,和大家分享。
编辑:雷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