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山东版人与自然!《大河之洲》重现万物共生的美好

26.10.2022  21:35

  由山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大河之洲》(共三集),于10月20日至22日在山东卫视播出。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黄河入海口风貌的大型纪录片,《大河之洲》以4K画质和国际化的视觉语言,让观众通过镜头真切地感受到,在黄河三角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众多珍稀动植物生活在这里,创造了万物共生的美好家园,而且从陆海之间到新生湿地,从广阔滩涂到密林深处,全景见证齐鲁人民共同守护好这片大美湿地而不懈奋斗,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壮美画卷,共同书写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动人故事。

  “大河之洲”惊人蝶变,缘于山东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放首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占地54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孕育了世界上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天然记录器”。然而,黄河三角洲属于退海之地,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加之过去受黄河水沙通量变化等因素影响,其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为更好地呵护这片神奇的土地及生存在这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自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将生态保护放首位,为大河之洲增绿,为盐碱地上优化环境,成为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共识,山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退海之地”,如今水清岸绿、湿地如画;昔日盐碱荒滩,如今群鸟翔集,成为鸟类天堂。据统计,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685种,保护区湿地面积也增长了188平方公里。双碳目标,正在路上。生态治理,覆盖全部。

  《大河之洲》为生态保护“鼓与呼”,成就黄河三角洲版人与自然。作为唯一的沿黄达海省份,为努力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近些年来,山东不断为生态保护“鼓与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历时一年之久的大型纪录片《大河之洲》就是一次生态保护宣传样板,不仅展现了黄河三角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通过实景生动讲述了齐鲁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黄河故事,向世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共建万物和合的美丽家园贡献山东智慧、山东方案。

  为充分展示黄河三角洲里动物们的世界,真实反映齐鲁人民安心守护家园,《大河之洲》用心用情用力记录美好生态环境的来之不易,脚踩泥土躬身其中,记录下人与鸟类的相互依存。仅仅为了拍摄野生丹顶鹤觅食的镜头,摄影师必须在凌晨4点半前抵达拍摄点并蹲守;为了在冬天的黄河里寻鸟,他们冰面拴绳防止掉入冰窟窿;30天前对鸟儿一无所知,30天后他们能闻声知鸟;当摄影师看到鸟儿破壳而出、像小婴儿幸福地依偎在母亲怀里时,瞬间泪目……难怪有网友看了之后感叹“如果大自然是天才的画家,那摄影师就是用肩膀托举起画板的人。

  《大河之洲》一幅幅如屏保似的绝美画面,让我们看到茂盛生长的碱蓬草已为海滩湿地铺上鲜艳的“红地毯”;正在悠闲觅食的东方白鹳身着“白衣黑裙”点缀其中,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野外繁育的丹顶鹤把家从“公寓”搬到了“别墅”,生活滋润;盐碱地上种上了水稻、野大豆和金银花;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承担的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每年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犹如一座“工业森林”……《大河之洲》用镜头记录下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美,也让我们看到三角洲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以及换来的回报。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如今的黄河三角洲,不仅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而且还拥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这也充分彰显奔流千年的母亲河,因高质量发展而焕发生机,因生态保护而愈加靓丽,这也正是山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相信齐鲁儿女会不负重托,继续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努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山东力量,展现齐鲁智慧!(文/韩薇刘纯银)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马腾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