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腿炮”乘溜索下山 将入藏昌平博物馆

13.07.2019  11:31

  《黄楼院长城现明清时期“牛腿炮”》追踪

  “牛腿炮”乘溜索下山将入藏昌平博物馆

  铁炮重约200斤,两名工人咬紧牙关将其担起来

  6月3日,北京青年报报道《黄楼院长城现明清时期“牛腿炮”》引起文物部门关注。一个月后,昌平区文物管理所组织工人将重约200斤的铁炮运送下山,未来将入藏昌平区博物馆。在黄楼院长城修缮过程中,工人还清理出石质弹丸,疑似为铁炮装配的炮弹。

  民间学者发现明清时期火炮

  今年5月,南口抗战纪念馆馆长杨国庆在黄楼院长城附近踏勘,发现一件金属物边沿微微露出地面,怀疑这里有战争遗存,于是进行了简单清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竟是一门铸铁大炮。

  杨国庆判断,黄楼院长城修建于明代,因此这门大炮很可能是明代铸造,架在城墙上防御关外游牧部落入侵。但随着长城的军事用途逐渐削弱,火炮也随之荒废,被遗弃在长城附近。老杨希望能将铁炮移交给文物部门,但下山的羊肠小路崎岖陡险,铁炮又过于笨重,于是他将铁炮临时埋藏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里,等待文物部门接收。

  铁炮乘索道下山

  黄楼院长城正在进行抢先修缮,为转移铁炮提供了便利。7月9日,在昌平区文物管理所的组织下,长城修缮施工方与杨国庆对接,找到发现铁炮的地点,准备将其护送下山。

  为避免运输途中磕碰,老杨准备了一块毡布,将铁炮裹得严严实实,两头捆扎尼龙绳,工人将一根钢管穿进绳圈。“起!”前后两名工人咬牙将铁炮缓缓担起,但由于不堪重负,每前行10米就必须换人,就这样轮换着走了近百米,铁炮被运至山脊的索道起点处。

  这条临时搭建的索道长1000米,连接山下和山脊,用于为长城修缮运料,以及为工人输送饭菜。为节省人力,工人将铁炮吊挂在钢索上,仅用半个小时,铁炮便安全溜至山下的营地。

  昌平区文管所张建伟所长告诉北青报记者,考虑到文物安全,他们会尽快安排车辆,将铁炮从黄楼院运至昌平区博物馆保存,并邀请文物专家进行断代,初步分析铁炮出自明代。同时,他们准备向保护文物做出贡献的杨国庆先生颁发证书、并依法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牛腿炮“”字含义有待破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建博士,著有《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等论文。张建博士通过图片判断,黄楼院长城发现的这门火炮,在明清时期称为“涌珠炮”“威远炮”或“牛腿炮”,在明代比较常见,并沿用至清代,但在炮管上并未发现铭文,因此其准确的制造年份还有待考证。

  张建博士认为,这门炮存在一定程度的锈蚀,药室上的火门可能已被锈死。在实际操作中,士兵先向炮膛内填充粉末状的火药,并用木制工具将火药压实,再从炮口塞进铁或铅质炮弹,随后通过火门点火发射。而就火炮底部的“”字,张建判断,中字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制造机构赋予铁炮的编号,二是其配属单位的代号。破解其准确含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明清时期火器制造由盛及衰

  刘旭教授(已故)所著《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记载,自公元14世纪中期明王朝建立,北方长期受游牧部落骚扰,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倭寇的侵掠,因此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国家武备,出现了我国火药火器史上的鼎盛时期。清入主中原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发动了一系列讨伐战争,无论在统一全国、平定叛乱,还是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战争中,皆依赖火器。但在嘉庆以后,清王朝政治日益腐败,经济逐步衰退,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火器制造业随之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古代火器便被近现代枪炮取代,退出了战争历史舞台。

  文并摄/本报记者崔毅飞

编辑:陈捷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