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伦:“哪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就在哪里”
王治伦在为大骨节病患者义诊受访者供图
实习记者刘凡銆
3月22日,初春的西安晴空万里,新生的绿芽初上枝头。75岁的王治伦刚从北京回来,就又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去山西太原,为当地群众作“硒与健康”的学术报告。
“哪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就在哪里。”这是王治伦一直以来恪守的诺言,他深入研究大骨节病近五十个春秋,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大骨节病防治研究事业。时至今日,两鬓斑白的他仍奔波于科研一线,为防治大骨节病尽心尽力,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
1970年,刚大学毕业的王治伦为了治愈大骨节病患者,跑遍了陕西的市县,用12年时间为当地群众义诊24次。为了研究大骨节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他的调研足迹遍布陕西、黑龙江、河北等省,先后10次进入西藏进行大骨节病防治工作,深入海拔5000多米雪线上的大骨节病区工作,曾因严重的高山反应病倒途中……
“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王治伦回忆道,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麟游县工作,当时全县28.89%的人患有大骨节病,许多学校几乎全是大骨节病患者,该病分布在15个省、市、自治区,病区人口3亿多,患者的四肢关节增粗、变形,肌肉明显萎缩,无法再干农活,甚至手握不住锄头,生活不能自理。在大骨节病的侵害下,原本热闹忙碌的村子一贫如洗、荒无人烟。见此悲状,他心生哀怜,决心为解除人民的疾苦奉献终身。“我要把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传播到边缘地区,让这些绝望的患者从病痛中痊愈,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说。
为救治贫困患者,由王治伦组织的“医疗义诊下乡服务队”先后到陕西榆林、延安、铜川等九市十三县开展医疗义诊下乡服务活动,诊治患者两万余人,并向群众赠送他自编的防治大骨病的科普书籍,作防病治病学术报告。
为了让爱心永驻村庄,王治伦还在陕西省彬县韩家乡先锋村和任石村建立了防病扶贫爱心小学,长期为学生们义务捐赠书本文具,开展防病科普宣传活动,每年自费为当地的学生和群众捐赠防治大骨节病书籍,发放防治大骨节病的药物。在三十余年的坚持下,该地的大骨节病有了很大改善,患病率由1984年的70%到如今已基本消除。
义诊期间,王治伦经常要忙到夜里12点之多才能睡觉,在给病人诊治时,更是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现场为患者推拿捏敲,讲解患病原因与防治方法,捐赠防病食盐与防治大骨病药物。他说:“那时候,我一心只想着尽可能多诊治几位患者,让患者少受大骨节病的折磨。”
正因如此,王治伦不断延长义诊时间,在义诊桌子旁一坐就是一整天,前来义诊的群众多达上千人。甚至义诊结束后回宾馆的路上,都有闻名而来的患者,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解答问题。
王治伦曾冒着酷暑去农民家中义诊,当时他来到汉中市洋县洋州镇孤魂庙村,见到躺在床上、被大骨节病折磨13年的患者杨金娥,她家中的被子和衣服都是破烂的,他不仅免费为她看病诊治、赠送药品,还当场解囊捐款,扶贫济困。“我做这些,就是为了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她的身边,让她知道,即使生活困苦,她的背后,仍然站着成千上万支持和帮助她的人。”王治伦动情地说。
攀登科学高峰是王治伦终身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一心耕耘于科学研究领域,曾连续八年春节未回家,就连母亲去世,他仍坚守在麟游县丰公社大骨节病区工作,为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一丝光明。
为了深入研究大骨节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防治方法,上世纪90年代,在原西安医科大学校长朱宏亮的领导支持下,王治伦成立了地方病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颜虹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建议学校引进人才,多次邀请美、澳、日等国的科学家和海外学者来校作交流。在不懈奋斗下,他荣获科研成果奖18项,他领导的地方病研究所因“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获国家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的“克劳斯·施瓦茨奖”。
“哪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就在哪里。”采访接近尾声时,王治伦再次说起这句话。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伸出双手解救身处黑暗中的患者,为他们打开一扇透光的窗,让他们感受到希望的力量。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