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屈原基因坚守大道行直

21.06.2015  11:45

  屈原自沉汨罗江已2293年了。他被视为“人之高峰”。代代,年年,中华民族全体成员都有一次对他的集体怀念和仰望。每到此刻,大家都为他“士志于道”、横而不流的峻拔气息而肃然起敬。

  “士志于道”是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理想。孔子曾经这样界定:“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既专心追求真理,却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讨论真理了。这种不为物质和功名利禄牵引的凛然有风、宠辱不惊、独立坦荡、不媚流俗,才是“”最应该保持的气节。屈原敬畏这种崇高的“”,勇于挑战愚昧、落后、不公正、不合理,敢于批评,不畏权贵,心有正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让“士志于道”形成了“历史最高峰”。

  如果说拒绝物质诱惑,是一种必要的“”的追求,屈原式的宁愿为内心的崇高“慷慨赴清流”,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就更见其崇高、卓越和巍然耸立。那一丝简单的信念,因为有了沉甸甸的质感、执着的推拉、生命的分量,而成为征服人心、洗涮灵魂的最能憾人的教材。

  以身殉道,自成“高峰”。屈原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内心最为唯美、崇高的偶像。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苏轼企慕“要伴骚人餐落英”。文天祥化用他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境,写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千古绝唱。把爱国精神、高峻的民族气节、坦荡的君子做派,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高度”。他的崇高,已经注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基因,永远左右人心,指导行为。

  这种精神,绝不局限于“”,更在庶民草根。“士志于道”,成了民族自觉的公共精神。纪念屈原的端午,是中国最重要的四大节日之一,从朝廷到郊野,人人参与。抗战期间,重庆大轰炸让国人深味到了家破人亡、山河破碎的痛楚。端午节期间,重庆举办了隆重纪念屈原的活动,参加者比原计划暴增,人人“诅咒侵略,赞扬真理”,也成为当时的“最强音”。越是在困难岁月,崇高精神就越能成为最有力的黏合剂,让公众完成迅速集结,带来滋润人心、营养灵魂的奇特功效。从古至今,尤其是革命年代,无数人“舍生取义”,革命理想高于天,以生命追求真理,其支撑的精神力量里,就是屈原“士志于道”的滋养。

  当下,“士志于道”更大有作为。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政治开明、社会和谐,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舞台。时代剧变,各种观念袭来,我们更要守好内心的“”:有人无比粗鲁,我们则要善意提醒;有人贪污腐败,我们则要大胆举报;有人搞暗箱操作,我们则要抖出真相。不因为浪费自己的时间、增加风险,而轻易放弃;更不因为损害了自我利益,而患得患失,躲躲闪闪。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有自己的义利观,绝不会丢失内心的崇高;我们可以舍弃花花绿绿的诱惑,但不会丢掉心中的道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人人都将“大道行直”,心系家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人都将崇德向善、激情探索,当做生活常态。人人都像屈原那样,独立,清醒,坚守,任尔东西南北风,矢志不移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