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啼哭”的背后
本报记者 车喜韵 李龙飞 通讯员 刘卫东
“我给你接生,好好配合我哦!来,使劲,慢慢来!”助产士高桂莲正在指导产妇,“啊,疼、疼、疼!”28岁的吴女士只顾着喊了。
“再来一次,慢慢使劲,特别棒,加油!”医生、助产士、护士3人围着吴女士,无数次地重复着这样的过程,20多分钟的努力后,一个小公主诞生了。
“大夫,我娃咋不哭呢?”妈妈没有听到孩子的哭声有点心焦。
“我们正给她清理呼吸道呢!”2分钟后,一声清脆的啼哭声,让吴女士露出开心的微笑。
孩子被举到吴女士头顶:“看看,男孩还是女孩?”“女孩。”
2月2日15时56分出生的这个孩子,是高桂莲当天接生的第5个孩子了。“从早上8点上班到现在,我们几乎滴水未进。”
2月2日,记者走进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在产房里目睹了医护人员为迎接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所付出的努力。
步入位于3层的产二科病区,环境优美温馨。科室有3人间10个、双人间9个、单人间2个和1个2人间的抢救室。陈女士看着身边婴儿车里的孩子:“这里条件好、服务好,感觉被重视,心情自然就好。”
来到产科门诊处,曹引丽主任忙得不可开交,看了一上午门诊,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下午还要继续看诊。她的助手说:“曹主任已经看了70多人了。”这时时针已指向16时30分,但门外候诊的患者仍有近20名,要看完这些病人,她当晚必须加班了!
看着疲惫忙碌的曹引丽,我们实在不忍打扰。见记者采访,曹引丽幽默风趣地说:“我们是在挑战不可能!门诊一个大夫一天看90个患者;产房一天接生60多个孩子;原定200张床位的产科,现在实际开设254张,但随着产妇增多,我们应急时把抢救室、脐血流室,有时把换药室都作为临时收治患者的病房,但还是不够。”
“就在今天,我们一名医生给我说想辞职。我能理解,每天这样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做医生的艰辛也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曹主任告诉记者,产科历来是工作强度最大的科室之一,最近医院病人又猛增。原因有三: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猴年临近都想生一个猴宝宝的愿望;还有就是新院运行后基层医院和周边如甘肃、内蒙古等省份转诊过来的高危患者增加。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她们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
目前,更有一些外市县的孕产妇也涌向这里,没有床位她们就坐在大厅等,一旦羊水破了,医院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曹引丽希望病人能理解医院和医生的苦衷,就这么多医生,这么多床位!而且很多孕产妇前期没有到医院建档、定期产检,医生对孕产妇的各种状况都不了解,也增加了安全隐患,为了母婴安全,大家最好在建立孕期检查档案的医院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