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全力服务“三个陕西”建设

25.01.2016  12:06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11月15日,陕西关中的渭南市并不平静。当日,一个新型机构——“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成立后,原来归属于多个部门监管的食品安全事务,从农产品、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流通到餐饮服务、生猪屠宰等等相关监管职能,统一划归过来,让一个机构从田间抓到桌头。这种改革探索,被国家食药总局命名为“渭南模式”向全国推广。 

  2012年底,陕南巴山深处的镇坪县。47岁的镇坪县食药监管局局长吕仁宝,扎根巴山深处13年,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呵护山区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人生追求,被群众亲切地誉为“百姓健康的忠诚卫士”,被授予“全国十大药监之星”。 

  2015年9月,陕北子长。全省破解食品小作坊监管难题现场会在子长召开。子长从2014年11月起,在全县食品加工小作坊中推行的“一票通”模式,推动了全县食品小作坊改造升级,有效规范了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活动。子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荣获“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一票通”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推广。 

  五年弹指一挥,从关中到陕南,从陕南到陕北,食品药品监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个网格化的监管模式已经深入到全省的各个角落。当“十二五”的大幕徐徐拉上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三秦大地食药监管工作已是如此这般景象:紧紧围绕“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力服务三个陕西建设”这一根本目标,以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大力夯实监管基础,深入推进示范创建和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查重处违法犯罪行为,全省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形势总体平稳向好,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逐年增加,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重点工作。陕西食品药品监管“十二五”圆满收官。 

   深入推进监管体制改革  大力夯实监管基础 

  和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药品监管虽然是一个年轻的机构,但是食药安全是民生所系,责任大于天。纲举目张,制度先行,陕西食药监管新机构已然充满活力。 

  2011年,当人们为食品监管“龙多不治水”苦恼之际,渭南在全国先行一步,探索建立了一个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渭南模式”的成功示范,一举成为我国食药体制改革的样本。 

  2012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含金量高、指导性强的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实施意见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省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 

  201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后,陕西乘势而上,在年底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全省乡镇(街道)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管基层所,并按照辖区人口万分之三的标准,配备基层执法人员,并在每个行政村设有食药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县、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体系,实现了食药安全监管全覆盖。着力强化基层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基层所建设“十个一”标准,为国家出台规范提供了借鉴。 

  2014年是全省新的监管体制全面运行的开局之年,早动手、早改革,我省将工商、质监、食药监、卫生等多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统一起来,探索出品种与环节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彻底打破了部门内部之间的相互推诿,把监管的“肠梗阻”彻底打通。使我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全省食药监管系统推进网格化监管现场会在子长县召开,省市各级分别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织密监管网络,落实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促进食品安全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的落实。 

  改革的种子一旦萌芽,必然会是一场从点到面的勃发之势。小餐饮整治的“西安模式”、监管体制改革的“渭南模式”、监管体系建设的“宝鸡模式”、检测资源整合的“咸阳模式”、小作坊监管的“延安模式”、严打违法的“汉中模式”等,成效明显,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食药监管积累了可学管用的好经验。 

  针对新一轮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对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和机制带来的影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始终坚持把能力建设做为基础工程来抓。着眼建立一支信念坚定、监管为民、严格执法、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监管队伍,陕西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以“业务大培训、技能大练兵、法规大考核、手段大改善”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建设活动,以培训领导干部、基层一线队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轮训市县局长、基层监管所长、技术检测人员、检查员和稽查骨干6000多人(次),先后组织了技术检测人员和稽查骨干“大比武”,基层监管人员“不懂不会”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大力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陕西省局在西北第一家获国家总局药品技术转让审批授权。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和省市11个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项目建设顺利,整市推进县级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在咸阳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药品生产监管信息平台、保健品网上审批平台已经运行,“12331”投诉举报平台运转良好。2014年在全省集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重在摸清底数,排查隐患,早做防范。通过四级监管部门联动发力,对全省30多万家食品生产经营户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29万家建立了监管档案。积极推进全省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企业诚信、执法监管诚信、技术检测诚信和社会监督诚信,逐步建立起覆盖食品药品安全全过程的信用体系。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抽检信息定期发布机制,目前省局通过门户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开食品安全抽检、药品医疗器械抽检、违法广告和飞行检查等有关信息,对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公开曝光。 

  与此相呼应,2014年全省市县乡改革目标已基本完成,在镇(乡、街道办)新设立了1369个副科级的食品药品监管所,明确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并在行政村和社区聘有食药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形成了品种监管和环节监管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一权威的监管体系。消除了监管盲区和空白,实现了监管的全覆盖,使食品药品安全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得到了落实。 

   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 

  敢于担当,履职尽责,始终走在前头,是陕西“十二五”食药监管在全国的一个常态。 

  2013年9月,太白县秦绿蔬菜有限公司,这里的技术人员正在对刚刚拉来的一车白菜进行抽检,经理宫健鸿告诉记者,每年从这里出去的蔬菜有6.5万吨,主要面对东南沿海市场。每一批蔬菜走进这里,都要进行快速检测,根据多年来的检测,太白蔬菜的残留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从而确立了太白蔬菜的绿色地位。在检测现场,笔者看到蔬菜还配有陕西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太白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赵志强说,太白在全国率先承担了农业部进行的农产品质量追溯认证,对于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蔬菜为标杆,太白的食品安全走上了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道路,并和户县、镇巴、山阳等成为被省政府命名的首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 

  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2011年,陕西省先后出台了《推进全省食品安全放心县(区)创建的指导意见》、《推进全省食品安全放心县(区)创建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从责任体系、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力量建设以及食品安全教育等方面,明确了食品安全放心县的建设标准。尤其是省政府对创建达标的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区),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在命名时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这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创建工作热情。这标志着陕西在全国率先启动食品安全县创建活动。 

  此后,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奖代补机制,通过召开现场会、明察暗访、模拟评估和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创建工作在三秦大地深入开展。全省先后有56个县(区)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4个县已被省政府命名,2015年对12个县(区)进行了验收。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在全国开展食品安全城市试点工作,陕西主动请缨,被确定为首批四个试点省份之一,选取西安市、宝鸡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为全省首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城市,四市(区)立足实际全面落实目标任务,创建形式稳中向好,得到了国家创建试点中期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各地通过开展放心企业、放心产品、放心乡镇、餐饮安全示范街等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区域食品安全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  严打食药违法违规行为 

  2015年春节前夕召开的陕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针对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陕西将从3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7个月的“飓风行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 

  随后的3月6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社会公开曝光抽验的14批次不合格产品,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西安市沣东新城大自然酱菜厂2014年10月10日生产的白糖蒜(酱腌菜)、2014年10月13日生产山椒小萝卜糖精钠和防腐剂项目检验不合格。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西安市食药监管局依法没收企业违法所得795元,罚款30000元。 

  严打食药违法违规行为,始终是“十二五”贯穿在食药监管工作的中的一条主线。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重点时节、重点品种和重点地区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陕西食药监管部门的态度明确而坚定——“零容忍”。 

  回眸“十二五”,陕西先后在全省组织农村食品安全、校园及校园周边食品、保健食品打“四非”及“绿剑行动”、肉及其制品、食用油、乳制品、桶装水、药品生产“扫雷”行动、处方药、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销售以及医疗器械“五整治”等40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2015年集中开展了以“严管、严查、严打”为主题的“飓风行动”,全省立案查办各类食品药品违法案件13287起,结案12257起,结案率达到92%;查办案件涉案金额1909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88件,责令停业整顿470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03个,配合公安抓获犯罪嫌疑人128人。“飓风行动”期间,各地查处省级重大典型案件288件,并公开曝光了19起食品药品安全典型案件,有效净化和规范了市场秩序,对不法分子形成了一定的震慑,也有效推进了食药产业质量安全的提升。抽检数据显示,2015年食品合格率为95.45%,药品合格率为95.30%。 

   强化应急体系建设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员工举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最高可获奖励30万元。”这是2015年11月9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在乳制品和白酒生产企业建立“吹哨人制度”的通知》中表述的。针对乳制品和白酒两个高风险品种行业,陕西在全国率先实施“吹哨人制度”。在此之前,为了发动和鼓励社会群众举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省政府专门安排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举报奖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胡小平说,企业员工如发现乳制品和白酒生产企业有违规违法行为,可拨打食品药品监管举报电话:12331。一经查实,予以奖励,案件的举报奖励金额2000元起,最高可达30万元。食品药品(市场)监管部门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此举是为了及时发现查处行业内部存在的潜规则及违法违规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通过这一探索,逐步向食品其他品种延伸,最终实现该制度的全覆盖。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不断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应急指挥联络体系和指挥体系,第一时间快速有效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这是陕西“十二五”强化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路。 

  兵不练不强。2012年,陕西就在临潼成功组织了食品安全Ⅲ级事故现场应急演练。2015年又在咸阳举办了全国首次食品药品安全Ⅱ级事件应急综合演练。与其他单项演练不同,此次演练以假设某建筑工地突发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主线,以救助伤者过程中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为辅线,利用现场实景与视频外拍模拟相结合等方式,全面演练了事件的发生与报告、应急响应、现场调查、应急检测、问题食品药品控制、后期处置等环节,贯穿了从县(区)到省级的Ⅳ级、Ⅲ级、Ⅱ级应急响应,涵盖了食品和药品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正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咸泽评价的那样:“此次演练立足实战、情景真实、组织有力,全面反映了陕西省处置食品药品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今后全国处置类似突发事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注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舆情监测与舆情引导,我省组建了食药安全专家队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妥善应对处置乙肝疫苗、福喜肉、银杏叶等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70余起。及时发布监管动态,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周”、“安全用药月”等一系列科普宣传和主题宣传活动,多种形式普及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800多万份,提升了群众消费信心,全面构建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注重监管与服务相结合  积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2015开年,传统的能源大省陕西受制于能源板块的大幅下滑,一季度经济增长只有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近些年最低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医药、食品为代表的非能源工业,却在上演着能源大省的非能源突进。医药工业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食品高4.5个百分点……“陕西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名列前茅,非能源工业各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国水平。”来自省工信厅的权威发布,让传统的能源大省陕西,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进程中挺立起新的一极。 

  2014年,全省医药工业产值连续三年实现增幅超过20%,一举突破500亿元。2015年3月30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设立30亿元的陕西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以把医药产业打造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监管不是目的,通过监管实现市场秩序的建立,激发市场活力,才是监管的本意。“十二五”以来,陕西以新版GMP认证为契机,通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帮助搭建融资平台、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出台支持药品流通产业发展政策、协调解决药品批号遗留问题等诸多措施,为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盘活150多个药品批准文号,多家银行对企业提供15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额度,完成药品再注册申请5056件,医疗器械注册122家和生产许可41家,2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了新版GMP认证,402家药品批发企业通过GSP认证,《陕西省中药材标准》进入专家核稿阶段,积极服务和推进杨森公司产业基地搬迁建设,两家现代化医药物流基地运行良好。 

   加大法规建设力度  促进政风行风不断好转 

  2016年1月1日,一部新的《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条例》按照保障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和“四个全面”的要求,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监管进行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为监管部门全面加强三小监管提供了法制支撑。 

  2015年4月国家《食品安全法》修订出台,明确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陕西及时抓住法规建设的时机,全面推动三小《条例》出台,填补了我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地方立法空白,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标志着陕西食品安全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十二五”以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实现依法行政。省食药监管局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宣贯工作,强化各级监管部门和企业学法、知法、守法自觉性。注重品种监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指导意见》,先后出台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食用油监管办法、水产品经营管理办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依法监管提供有效支撑。 

  同时,全省食药监管队伍加强自身建设,先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切实抓好八项规定落实。在全系统开展了“人人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争做贡献”创先争优活动和“我为食药监管做贡献”演讲征文比赛活动,以评选“监管先进单位”、“爱岗敬业标兵、模范奉献之星、稽查办案能手”和争创文明单位为载体,大力引导全系统干部立足本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主动减政放权,审批事项由39项精简合并为25项,先后将26个品种食品生产审批下放至市和省直管县。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办理连续5年实现了五个100%目标。 

  三秦大地美,食药监管好。“十二五”已经过去,五年间,陕西食药监管事业砥砺前行,为捍卫百姓饮食用药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秉承着“十二五”的荣耀,向着“十三五”大步向前。面对新常态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的要求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我省食品药品监管战线上的万余名干部职工以赤诚和奉献,用心血和汗水,在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面建设“三个陕西”征程上执著前行。(郭晓斌 张伟峰 田野)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