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霞:中了戏剧的“毒”就再也放不下

25.01.2016  00:24


田朝霞在基层调研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戏剧保护和传承问题。

  □ 记者 李鹏

  商洛花鼓现代剧《带灯》在圈内一炮而红,让省政协委员、原商洛市剧团团长田朝霞兴奋好久。见到原著作者贾平凹老师,她还开玩笑地说:“看了戏的人都说,戏比小说好。

  “《带灯》主人公身上折射着中国正在发生震撼人心的变化,有人看了戏说不好,太尖锐,诋毁了基层干部的形象,但我认为好,他真实展现了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田朝霞认为好,还有一个原因:戏剧中的人物就像现实中的自己,为了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这两个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费尽心思。

  “虽然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未来。”田朝霞说,为了演出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也可谓想尽了办法,剧团推出2元的低票价也不尽乐观。

  虽然现在是一个文化消费的多元时代,但戏剧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传播作用,是文化之根,不应该消失。田朝霞说,要解决这些困难,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文化机制。

  说起戏剧,田朝霞就来了劲儿,但又夹杂着些许忧愁。“在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戏剧可谓举足轻重,是很好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政策、资金等问题,不能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去年田朝霞调离了商洛剧团,但她仍心系剧团的发展和剧种的传承问题,为此参加了多次调研,还撰写了相关提案,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她建议,政府能给一些重大文化活动、剧目等投入资金或补贴,有了这样的投入和支持,文化团体能够更佳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让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最佳的文化产品。这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买单,百姓受益,文化单位做到最佳发挥的文化保障机制。

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