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走进西安中学与800名师生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28.09.2014  13:55

三秦都市报》2014年9月24日第29版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课让西安中学的同学大开眼界。来自以色列和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丹·舍特曼先生和厄温·内尔先生,与西安中学和经开一中的800名师生代表,面对面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兴趣需要从小培养
  “想成为科学家,就要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你想做什么?然后,坚持做下去。”这是厄温·内尔教授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说:“我开始是学物理的,那个年代,德国的大学里只有传统的学科,但我对各种东西都感兴趣:人的大脑究竟是什么样的物体?大脑中是否有电流?在德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到美国去进修,去学生物。
  丹·舍特曼教授认为,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前提是要有想成为科学家的志向和兴趣,而兴趣需要从小培养,越小越好。他风趣地说:“小孩子很聪明,他们学中文很快,而我就学不会。”他介绍以色列的一档电视节目,教孩子认知科学,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介绍使用各种量器测量物体,孩子们很感兴趣,就会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测量一遍,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个节目很受孩子们喜欢,每天都播放三次。在谈到兴趣时,他说:“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他们就会通过各种办法,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自己。比如,手机就是一个交流通话的装置,还是收集信息的方便工具,利用好它,就会给你带来很多帮助。人类的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老师则是开发和挖掘这种才能的人,所以,老师的工作、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要。
  ■创新才是科学生命
  谈到对中国的看法,丹·舍特曼教授说:“中国和以色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家庭观念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就是创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世界上很多产品都打着 made in china, 但是属于中国发明创造的产品却很少。
  他介绍说,“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对教会青少年科学创业创新很重视,有的中学专门开设这样的课程。科技创新的培养不一定要做得很大,但要从小做起,从学生开始培养。
  当老师问到,老师应怎样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丹·舍特曼教授表示:“首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在我们国家,学生非常爱提问题。通过问问题,学生会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而这是学生思考问题,自我激发的基础。其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探索外在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问自己‘我的生活中缺失了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他发现缺失的东西,就会尝试去设计某种产品去弥补这种缺失。所以,通过探索、思考、发现、研究,学生就会逐渐尝试了解世界,发现未知,开拓创新,服务生活。
  ■坚持到底才会成功
  两位科学家都已年过70,但依然精神抖擞。尽管语言不通,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乐观和诚意,演讲的风趣和幽默。他们都表示:没有人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都经过了很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丹·舍特曼先生说:“科学界有很多奖励,要想获得这些奖励,首先要有人推荐你,那他为什么推荐你?必须有能够引起世界关注,能够得到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要想得到认可,那就是要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研究要靠资金做基础,需要得到帮助和支持,论文则要在最优秀的核心期刊发表。最后,就是需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进行演讲,要让人们了解你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演讲结束后,两位科学家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告诉同学们,不要怕失败,要坚持直到成功。教授们还建议学生要开拓视野,了解国际时事。同时,希望孩子们更多的阅读,更好地了解世界。
  在场的学生纷纷表示,“听说诺奖得主来西中了,我们特别兴奋和激动,能够近距离聆听两位科学巨匠的演讲,真是太幸运了。
  本报记者郝宏宇
  资料链接
  丹·舍特曼以色列人,理论物理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20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厄温·内尔德国生物物理学家,细胞分泌领域权威。1991年,他因发现细胞内离子通道,开创了膜片钳技术,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其研究阐明了心脏病、糖尿病、癫痫病等严重疾病的病因,在神经科学及细胞生物学界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