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黄成兴的“种菌”路
鲜活的香菇
生长中的木耳
水嫩嫩的木耳
早就听人提起,西营有个种菌达人黄成兴,种的木耳、香菇,品相好、产量高,天然无公害,受大众青睐。自身也是个踏实肯干的农业人,不仅自己种,还带着别人种。由此我们约起去了黄成兴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到达目的地,出现在眼前的黄成兴,高高瘦瘦的,三十多岁,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简单寒暄几句,便领着我们走进他的“根据地”,一进院门,分门别类的大棚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错落有致的大棚里,香菇菌包整齐划一的排列着,但还没有看到破“土”而出的芽芽;跨过一条河,入眼的一排排相似于香菇菌棒的就是黑木耳“出生地”了,自动喷灌洒水设施正在工作,部分已经长出的木耳层层叠叠包裹着菌棒,在夏日阳光里“沐浴”着。从黄成兴的介绍中了解到,现在冬菇已经采收完毕,而夏季香菇还没有出菇,所以只能看到菌棒,黑木耳刚采收了一批,现在的正在出芽成长,这些长得快的已经有些模样了。
聊起种植香菇木耳的心得,黄成兴也是有一套的。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香菇和木耳的?”
“前前后后算起来折腾的了将近十年了。”
“怎么会想到种植香菇和木耳呢?”
“我也不知道种啥。有个亲戚在外地种食用菌,效益不错,启发了我。”
起初,黄成兴还有些腼腆,话不多,谁知道却是越说越起劲。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学校毕业后,就在家种地,但地少,收成有限。总寻思着现在还年轻,得折腾一下。刚开始跟风种天麻,种的人多了,价格就不景气了,赔了不少本钱,生活也日渐拮据。俗话说,穷则思变,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黄成兴想,自己不能就这样退缩,到头来还让别人看了“笑话”,小瞧了自己。一次去外地走亲戚,看到亲戚家正在出售成品的“蘑菇”,结账时,“哗哗”的数钱声,让黄成兴精神抖擞,好奇的问:“这蘑菇哪里长的?这么吃香。”亲戚告诉他,“这叫食用菌,高科技培育出来的菌种,只要掌握了技术,踏实肯干,不愁销路的”。
夜深人静,黄成兴思绪却在飞速运转,农村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个地方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生态多样化,做菌棒的材料多,气候条件也合适,再加上这些年农业政策好,政府扶持力度大……。瞬间做出了一个决断,咱也干!
选定了这个项目,他就按照传统方式开始干,可想而知效益不好。于是,就联系了种菌的亲戚,去跟着学习了一段时间。电脑没普及的时代,也只有在书店买些相关的书籍,边看边种边摸索,慢慢的就积累了经验。现在还经常给周边种植的群众讲解指导。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是一件易事,而黄成兴不仅坚持了,还在想方设法的学习,改变,创新。
“你们这儿有很多人种这个吗?”
“西营、双丰、仓上都有很多的村民来我这儿买菌棒回去种植的。”
黄成兴说,起初就他一家种,为了提高品质,就自己摸索繁殖菌种,成功后扩大数量,并让邻居们把菌棒拿回去试种,种这个不费成本和力气,又没风险,买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买了菌棒会附带教技术,成熟后可以自己卖,也可以回收,现在周边的群众也都种上这个了。在采摘时期他和家人忙不过来,也会请他们来帮忙干,村民有事做,还多了挣钱的门道。
从地里回来后,他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倒了茶水。转了一圈,发现他家里根本就没有存货。问后,才得知目前的冬菇和头批木耳已经卖完了。
“我目前只种植了香菇和木耳,在县里都不够卖。年初还通过农业网发布了销售信息,好多外地人联系我咧”。
虽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业人,可是黄成兴并没有局限于地里种。这几年,在农业部门的帮扶下,学习了好的经验和技术,得到了政策和资金扶持,规模扩大了,注册了家庭农场,也走上了职业化道路,成了一名高级职业农民。他也潜心学习,在2015年陕西省职业农民技能大赛中,获得菌类园艺工技术能手称号。利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形式,通过白河农业网、白河优质农产品展示网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真正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谈及后期发展,他表示,目前想主力发展黑木耳,然后慢慢扩大规模,希望能通过农业部门的帮助,学习引进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发展我们本地市场空白的羊肚菌和其它野生菌。
经过几年的发展,黄成兴的种菌基地已小有规模。年种植香菇5万袋,木耳10万袋,采摘香菇15万斤,木耳15万斤,年增收 30万余元,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1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