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后的反思:新股发行六问题凸显 改革任重道远
编者按:A股始于6月15日的这轮调整,至7月8日上证综指跌去1600余点,程度之剧烈前所未见。引发这轮调整的原因很多,监管层应对动作也不断,而如何从制度层面去反思当下的中国股市,实则应该受到监管层、投资者的更多关注。中国网财经推出《暴跌后的反思》系列报道,邀证券专家共同探讨有关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理性思辨、集结智慧,以期中国股市之更好明天。
中国网财经7月14日讯(记者 刘小菲 张恒) 7月3日,在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下跌的股市,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考虑到近期市场情况,证监会将相应减少IPO家数和筹资金额。
此前的6月26日,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曾发文,称“密密麻麻的态势发新股”对此轮大跌难辞其咎,建议监管层取消并宣布不再强行大规模地密集发新股,并建议暂时停发新股。虽然业界对“IPO是否该暂停”观点不一,但几乎所有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的专家及股民均认为,今年以来新股发行速度过快。发行速度在本次大跌中遭到质疑,但新股发行中诸如配售、发行定价、首日涨幅等更多深层次问题,未来将如何改革,备受关注。
上市首日秒停成常态 应让市场充分交易
据wind统计,沪深两市在2015年上半年共发行新股192只,融资约1474亿人民币,是港交所的1.4倍,纽交所的1.8倍,纽交所加上纳斯达克的1.2倍。值得注意的是,这192只新股上市后普遍遭到疯炒。
为遏制“炒新”,沪深交易所在2013年12月发布法规,通过限制开盘价、设置盘中停牌红线等手段,将新股首日最大涨幅限制在44%左右,该法规被市场解读为“史上最严限炒令”。然而,其最终效果并不理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发行的192只新股,在上市首日无一例外因涨幅触及“限炒令”极限而遭“秒停”,连续10个交易日以上涨停的次新股比比皆是。
2015年5月5日,暴风科技收获了其上市以来的第29个连续涨停板。此前兰石重装因连续24个涨停而被市场称为“第一妖股”。长城证券表示,从新股首日表现来看,临停机制确实限制了一些资金的跟风追涨炒作,让上涨行情无法一气呵成,然而,逐利的资金将炒新推延至随后交易日中上演。“卖方惜售,买方抢筹”成常态。所以说“最严限炒令”不仅没有达到限制炒作的效果,甚至还有“促炒”的副作用。
有资深股民对中国网财经表示,目前新股上市首日停牌的规则,人为压制交易抬高了股价,建议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停,让交易充分,给新股正确的市场定价空间。
财经评论员周俊生也表示,监管部门对新股首日上市从交易价和交易量上进行监管,并且冻结一些所谓存在“异常交易”的账户,实际上侵犯了一部分投资者的正当交易权利。要抑制新股炒作,不妨多考虑一些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人为限制涨幅。
新股配售网上网下不公平
尽管新股“造富神话”不断上演,但对于参与网上申购的散户来说收益却甚微,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或大资金成为最大的赢家。数据显示,新股网下中签率是网上中签率的数十倍,机构大户参与网下申购,收益要远高于网上申购的散户。例如,暴风科技网上申购的中签率为0.34%,29个涨停后股价上涨了14倍,而该股网下申购资金的收益率则超过了35倍。
对此,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直言,这严重违反了“三公”原则。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建议,新股发行应一律采用网上集合竞价方式,与股票交易的连续竞价无缝对接,彻底打破股票发行与交易的时空分离。利用股票发行与交易价格的连续性,消除两个市场股价的价差和巨大的利益诱惑。
另外,机构与中小散户申购新股的条件也完全不同,证监会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中要求,持有一定数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资者才能参与网上申购,这也就意味着“持有老股才能申新股”。而对于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及个人大户而言,申购新股无需任何附加条件,甚至只要口头报个数字,等分配到了新股再打钱进去。
谢百三教授认为,“打新股必须要先有老股市值”荒谬可笑,其指出,若是新股未中,老股下跌,是对投资者的双重伤害。
机构霸占新股定价话语权 专家呼吁全市场参与
在经历多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加入到了询价队伍之中,但这与新股定价权的市场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据中国网财经记者了解,现行的新股询价制度将网下投资者分成推荐和非推荐两大类,个人投资者属于推荐类,主要由主承销商自主推荐5~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这种关系也大大降低了个人投资者在新股定价上的话语权。
业内人士宋锐认为,目前所谓新股询价成为机构投资者的盛宴,报高价、拉关系、送人情……危害中国股市的健康,这种“坑爹”的新股询价不要也罢。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专业委员会则建议放开新股询价对象数量限制。不少股民也向中国网财经反映,应该全市场参与新股发行询价,价格与数量要挂钩,任何人出价后不许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