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乐买的罐装核桃哈口气多个生产日期
一罐果王油炸核桃仁,罐底的生产日期是2014年12月9日,但如果对着罐底哈一口气以后,在水汽的映衬下,有可能显现出一个浅浅的印痕,也是一个生产日期,两者差了4个月。同一个商品怎么出现两个生产日期?
先是发现多了生产日期 打开后闻着有“哈喇”味
3月16日,赵先生致电华商报,称自己在多家人人乐超市购买的果王牌油炸核桃仁生产日期被修改,打开几罐后闻着有一股“哈喇”味。生产日期一般打在金属罐底,他在金属罐底哈气,有的罐底会出现另外一个浅浅的生产日期。
赵先生说,他最早是在东门外人人乐超市发现这款核桃仁改了生产日期,又去多个人人乐超市查看,发现也有这样的问题,每次去买几罐,最终买了近6000元的同款核桃仁。试着打开了两罐,一罐生产日期显示是2014年11月,另一罐显示是当年12月的,但是打开后都有油脂腐败产生的“哈喇”味。每次买回来的核桃仁,他都保留着小票,就食品腐败和更改生产日期的问题向食药监部门进行了举报。
当场试了几罐 出现别的生产日期
16日下午,在人人乐超市西门店,华商报记者见到了赵先生,一起来的,还有莲湖区食药监局西关所3名执法人员,执法人员将对在该超市销售的果王罐装核桃进行查处。在该超市食品货架上,摆放着30多罐赵先生反映的果王核桃仁,一罐230克,售价49.8元。生产商是广州市果王食品有限公司(分装),地址在广州市番禺区。执法人员拿起一罐核桃仁,看到罐底都是只有一个生产日期:2014年12月9日。这时,赵先生拿起一罐核桃仁,哈了一口热气,但没有变化。又拿起第二罐,对着罐底哈气,这次隐约出现了一个浅浅的“08”。用同样的方式连着试了几罐,有的罐底出现了“2014年08”的字样。
执法人员立即通知超市相关负责人,现场检查“果王罐装核桃仁”在售和库存产品共计35盒。根据投诉人反映,该产品存在油脂腐败、感官性变异,更改生产日期现象,莲湖食药监局西关所执法人员将上述产品予以扣押。据该所相关负责人称,现场检查发现部分食品罐底出现另外的生产日期字样,疑似生产日期将推后了4个月。对于投诉人反映的油脂腐败问题,将样本送去检测。涉嫌更改生产日期出现在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尚不清楚。同时将向广州番禺食药监局发协查函,请求其从源头上对该产品原材料、加工、包装进行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违反本法规定,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赵先生:我专看篡改生产日期 这次买了6000元的核桃仁
“我是一名职业打假人,专门关注篡改生产日期。”赵先生很直爽的说出自己的身份。当他在超市对着核桃仁金属罐底哈气看生产日期,引用食品安全法信手拈来。在赵先生的“仓库”里,还堆放着其他篡改了生产日期的食品,大米、零食……
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向商家提出10倍赔偿的案件,往往被称为“恶意诉讼”。2015年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知假买假也会受到法律保护。
华商报:怎么辨别食品外包装有没有改生产日期?
赵先生:金属罐通过哈气能看到浅浅的痕迹,但不是所有的都能看出来,温度低一些更容易看到,如果放到冰箱里冰一会儿,表面的水汽映衬下,看得更清。纸质和塑料更改的生产日期更明显,有些直接是两个生产日期,原来的没有抹去。在不同的光线下,会看得不一样。
华商报:为什么专门关注篡改生产日期?
赵先生:我职业打假6年,两年前开始关注篡改生产日期。生产日期的喷墨油墨中含有碳,而碳的成分比较稳定,即使抹去,还是有痕迹留下。关注篡改生产日期是商家为了延后商品销售期故意行为,社会危害大,法律处罚较重。
华商报:为什么会买近6000元的核桃仁?
赵先生:一盒本来将近50元,去一个超市买一点,不知不觉就买了一百多盒,累积起来近6千元了。我们一般确认这种产品有问题,拿到证据后,就会多买一些留着。因为《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华商报:做这一行的目的是什么?有威胁没有?
赵先生:主要是为了钱,大多数是“知假买假”。我之前在浙江,几个月前才来到西安。没事就去超市逛,职业习惯拿起来东西先看生产日期,拿到证据后一般会举报,有时候也会直接去找经销商,告诉他别改生产日期了,再去的时候就少多了。时间久了,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认识我,看到我拿着东西仔细看,就跑过来盯着不让买,我趁着没人在的时候再去买。我们这一行是厂家和经销商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自己不方便出面,就找人代替出面。
华商报:之前就发现篡改日期,为什么会选择3。15之后的3月16日去举报?
赵先生:有点这个意思,但是3月15日执法部门休息,就放在3月16日上午举报,下午执法人员就来了。
华商报:你好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赵先生:我确实背后有一个团队有几个人,大家分工合作。这一行门槛比较高,还需要随时关注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学习。
华商记者 雷婧/文 赵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