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东北竞存学校 ——国统区的抗大
东北竞存学校是爱国教育家车向忱为流浪在西安的东北沦陷区青少年开办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了东北大地,数以千计的东北儿童跟随父母逃亡到西安,他们无家可归,无书可读,整日流浪街头。随东北 军退到西安的车向忱,看到国家危在旦夕,一方面是抗日救亡急需人才,而另一方面是后代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心里十分着急。他四处奔走,呼吁创办东北儿童学 校,国民党政府置之不理。车向忱决心自己动手办学校,给这些因战争失学的儿童施以教育。
1936年春,私立东北竞存学校在西安创办,设小学部。翌年,增设中学部。中共组织异常关心该校。学校成立不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派共产党员钱一粟 到校任教并做党的工作,随后建立了党支部。为了加强对学生工作的领导,中共 陕西 省委派学委副书记陈煦到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中共领导人周恩来、 林伯渠为该校捐款,资助办学。学校党支部积极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1937年底,有共产党员13名。由于学校政治环境好,中共“中央社”会部的秘密电台曾设在该校。
1938年10月,因日军飞机不断轰炸西安,学生安全受到威胁,学校搬迁到凤翔县城东关外的纸坊街。纸坊街是个小镇,只有几十户人家,大多以造纸为生。几百人的到 来,吃住极为困难。没有宿舍,小学部住皇庙,中学部住火星庙,地上铺些麦秸,晚上就是栖身之地。没有教室,在村外的大树上挂一块黑板,老师站在草丛中认真 地讲,学生席地而坐,仔细地听。学校条件艰苦,但师生整日歌声不断,十分乐观。《老百姓报》主编李敷仁到该校参观后写道:“大树遮太阳,河水交响曲,小凳 排排坐,前后皆整齐;黑板树上挂,先生草中立;旷野任狂吼,句句皆清晰……要想住洋房,打回老家去!”竞存中学的校歌则表达了学生誓死抗日的精神:“学 习,学习,再学习,用自我批判的精神来学习,生活,生活,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身穿着破烂的绿军衣,但是我们的学习有趣味,有意义,有生气。艰难困 苦,狂风暴雨,我们是决不恐惧……一切,一切,一切以抗战为前提……”竞存学校的师生,在抗日救亡的艰苦岁月里,以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精神,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校舍自己盖,学习用品自己造。他们开垦荒地百余亩,种庄稼,栽蔬菜,养鸡鸭,解决了吃饭问题;在当地村民帮助下,盖了15间宽敞明亮的教室,结束了在树下、河边上课的日子。
竞存学校在发展,学校的中共组织亦在发展。学校迁来凤翔不久,就建立了中共东北竞存学校特别支部,书记钱一粟(宗群),组织委员李长风(李正风), 宣传委员滕净东。特支下设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滕净东,委员李长风;学生党支部书记阎天佑,组织委员张保全,宣传委员时保泽。特支受中 共西府地委领导。
1939年,省委对竞存中学党员结构情况作了研究,认为竞存中学政治环境好,进步学生多,应该大力扩大党组织,于是作出了“关于加强竞存中学党的力 量”的指示,派叶甘民、殷汝堂等8名教师党员到竞存学校任教,又从华县咸林中学转去6名学生党员,以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力量。5月,省委派蒲望文到凤翔,以竞存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视察党的工作,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特支决定加强对各支部的领导,学 生自治会完全由党员负责。随后,在民先队和学生会成立了党团支部,民先队党团书记李梓才(李公),副书记马秉旗(陈静波);学生会党团支部先后由王仲斌 (王汶石)、刘朴、涂轲(涂得田)任正副书记。同年秋,竞存学校特别支部改为总支部,书记钱一粟,组织委员钱一粟兼,后为李长风。
竞存学校在繁重的学习和劳动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学校用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照片,教育学生不忘国仇家恨,时刻准备打回老家去; 共产党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启发学生的阶级觉 悟。
充足的精神食粮,使师生们始终保持饱满的抗日热情,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抗日救亡宣传到哪里。教师张寒晖为了配合宣传队动员优秀青年报名参军,创作了 《快去把兵当》的歌曲:“叫乡党,你快去到战场上啊,快去把兵当,莫等日本鬼子打到咱家乡,老婆孩子遭了殃,才去把兵当。你别说,日本兵他难过河,咱就先 快活,你不当兵,我不出力,想个法儿躲,没人打仗,亡了国,看你怎么活……”宣传队员用陕西方言唱歌,然后由陕西籍学生讲述,效果很好,当场就有许多青年 报名当兵。为了动员群众抗战,学校还在凤翔桃园堡、纸坊街、南巷等处办起夜校,招收8岁到20岁的青少年入学,学生共产党员郭建盘和民先队员任教员,教他们识字、学算术,还教他们唱抗日歌曲。张寒晖得知当地群众仍沿用传统的用破布和绳头造纸的 办法,决心改革成用麦草造纸。为此,共产党员教师集资,在凤翔县城火星巷办起了造纸社。张寒晖找来化学书,认真研读,在造纸社多次试验,终于用麦草作原料 造出了纸,被称为“寒晖”纸。这种纸不但满足了本校师生书写用纸,而且解决了《老百姓报》的印刷用纸,很受欢迎。
救亡不忘读书。当时竞存学校抗日活动十分频繁,劳动也很紧张,只有早上和晚上才能读书,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老师教学认真,学生成绩在凤翔名列前茅,在西府地区有口皆碑,吸引了不少当地青年前来报考,学校很快发展到600多人。
1940年初,李长风去延安,党总支组织委员由杨树森(杨克明)接替。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负责人也有所变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张寒晖;学生党支部 书记张保全,组织委员张保全兼,宣传委员时保泽。3月,张保全去延安学习,学生党支部书记由杨树森担任,组织委员时保泽,宣传委员王仲斌。
这年下半年,竞存学校贯彻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改变斗争策略,减少公开活动,把工作重点转向抓文化学习,党 员骨干或暴露身份的党员,分批撤往边区。翌年春,时保泽、王仲斌去延安,刘中坚(刘桦林)接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李梓才接任宣传委员。不久,时保泽、王 仲斌因未能通过封锁线,返回学校。
1941年,国民党军警先后三次到校捕人,党总支宣传委员滕净东,学生党员时保泽,以及王可、岳文育、曹炳文等6名师生被捕,后经营救释放。
1942年5月,杨树森等人毕业后去延安,有的到外地,有的进入和共产党有联系的国民党第三十八军教导队,学校党的工作由亢思聪(亢甫)负责,活动减少。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压制和排挤,东北竞存学校生存艰难,校长车向忱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的接见。翌年,学校停办。
东北竞存学校在凤翔7年间,共培养1900多名学生,其中100多名学生毕业后,结伴越过国民党封锁线,奔赴延安,部分学生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数十人进入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和安吴青训班学习,竞存学校因此被誉为“国统区的抗大”。
(中共宝鸡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