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则盛,冷则衰”?揭秘国家强弱与气候的关系

01.04.2015  08:42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国家强弱往往和气候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古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一般说来,在古代中国,当气候进入暖期的时候,农业繁荣、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国力变弱。

然而,从当前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情况看,气候变暖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利的。就对农业的影响而言,IPCC报告指出:气候变暖会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历史上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又对如今全球变暖有何启示?

暖则盛,冷则衰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4个暖期和3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20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在历史气候研究当中,往往把‘暖’和朝代的辉煌联系到一起。这是因为古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的时候农业比较好,老百姓能吃饱饭,国力会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直接的联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仲石说。

正如美国气象学家埃尔斯沃斯·亨廷顿所说:“气候的脉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有当气候脉动的影响能够彻底地被了解后,我们才能真正评价其他因素在人类复杂历史中的作用。”因此,揭示气候变化,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

唐宋同暖却国力不同

以唐宋为例,作为我国过去两千年中的典型暖期,其温度与20世纪早期相当。经济、教育、文化和外交在这两个朝代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一提起唐朝,我们往往想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并且用“万邦来朝”来形容当时的强盛;而提起宋朝,我们往往想到的则是靖康之耻以及杨家将、岳飞等有关战争的故事。为什么类似的暖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朝代?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古气候研究团队运用数值模拟,得出“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但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的结论。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由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造成的;而宋朝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因此,唐朝暖期可能是一个区域现象,而宋朝暖期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

我们利用树轮的信息、极地冰盖的冰芯信息和中国特有的历史文献来重建或推断过去的气候情况。此外,利用气候模式,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强迫条件下进行了模拟。”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博士燕青说。

通过该模拟研究,还可以辨析自然强迫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增暖到底有多大的贡献。研究得出,唐宋变暖主要是自然因素强迫,而当今的变暖是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增多造成的。增温依据不同,且增温幅度和影响区域仍有争议。”张仲石说,从重建的角度来讲,有人认为唐宋暖期的增温幅度和现在是差不多的;但是从模拟的结果来看,现在的温度比唐宋时期高很多。

该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古代变暖格局在空间上的认识,认识到自然因素对我国气候有什么作用。这对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具有指导意义。”燕青补充说。

然而,大面积暖的宋朝却比局部暖的唐朝国力差,似乎有悖于“暖则盛,冷则衰”的规律。张仲石解释说,唐朝的辉煌不单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同时也有人为的因素。“这个研究的意义在于,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唐宋虽然都是暖期,但变暖机制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文角度的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用所谓的‘气候决定论’来讲社会问题。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为什么唐朝“万邦来朝”,经济同样发达的宋朝却“皇帝被抓”?从自然科学得出的结论认为,全球变暖对古代农业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则需要解答两个朝代的政策有何不同。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与国家政府调整统治政策、提倡节俭、轻徭薄赋、任用贤才和发展生产有关。如果说农业的繁荣与气候有关,那么商业的繁荣则离不开当局制定的合理政策。

宋朝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实行变法,制订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疫法、均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在各领域展开广泛变革,使得宋朝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宋朝重文抑武、宦官当权等原因,军事实力较弱,导致宋朝始终没有成为统一的国家。

然而,与暖期相伴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膨胀也增加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得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持续上升。这样,在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时,由于古人缺乏良好的应对能力,往往容易出现社会危机,极端情景下甚至成为社会全面动荡和朝代更替的导火索。明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方面,16世纪晚期开始出现气候转冷、转干的趋势,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北方出现大旱,灾情较为严重,史称“崇祯大旱”。

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苏筠与郑圆圆的研究,唐宋作为两个暖期,灾种构成与现今相似,南方多水灾、旱灾,北方多水灾、冷害,重大水灾发生频次是旱灾的3倍至4倍。且现代灾害发生频次增大,具有区域分布集中性强的特点,主要发生于华北、华中、华南,区域分布范围明显南扩。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应重点防范水灾、旱灾和冷害。因此,过去气候变化的影响史实可以为应对当前及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提供借鉴。

古气候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和适应全球变暖具有借鉴意义。同时,现代的工业社会与古代的农业社会不同,古人在暖期能够很好的发展,我相信我们能够比前人做得更好。”张仲石说。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