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怎么出炉的
从10月底开始起草,经过5轮意见征求,较往年提前定稿,篇幅历史最短,文风平实,归纳出多个今后可推广借鉴的“首次”创新,没有一句虚话、大话、空话,一句话就代表一件事……
伴随着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呈现在人们眼前,务实简明的文风夺人眼球,使人们对即将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亮相”的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充满期待。在会议18号楼代表驻地,主导此次报告组织、统稿的省人大研究室办公室主任曹鸿鹰为我们提前“解密”。
篇幅压缩到历史最短
本次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亮点将会很多,曹鸿鹰总结,主要体现在篇幅短、内容实、多创新上。“我们完全打破‘2014年工作回顾、2015年工作设想’这种传统模式,在保留两大块结构基础上,对标题、内容、文风上都进行了改革创新。”
2014年,发生在省人大系统的大事特别多,包括纪念人大成立60周年、省委人大工作会议、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全省24项内容,人大就占到了12项)等,“按理报告应该长,但事实上,这一次的报告篇幅是历年来最短的,原来都是20多页,今年是13页半,字数上,历史上最短的时候是8000多字,这一次大约7000字,是六大报告里最短的一个。”曹鸿鹰介绍。“首次”出现10余处
事多、文字少,是因为一遍一遍筛,力求拿出最实的内容,交给代表和人们来打分,但是,报告中所承载的内容一点也不少。曹鸿鹰透露,报告中仅出现“首次”的地方就有10余处。比如,首次听取“一府两院”办理审议意见报告,听取后进行满意度测评,然后反馈回去,作为“一府两院”工作考评的内容。
再比如,首次提出由政府任命的人员要向人大汇报工作。“原来人大对任命的干部只是加强任前监督,现在是要完善监督链条,加强任后监督,实现闭环式监督。”她认为,总结出这一点意义非常重大,体现了人大在履职时的落地生根和有始有终。
“以前,很多时候,人大把相关审议件发到政府后,可能打个电话问问,也可能不管,但是现在,你落实的怎么样,必须向人大报告,包括人大任命的人员,这一年工作履职怎么样,都要向人大报告,使监督的刚性进一步增强。”
另外,在推进预算监督方面,省人大常委会2014年首次出台设立了预算专家咨询库,由预算委提前审核后编制了所涉部门的预算提交大会,“原来有那么一句话,人大预算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为了避免代表看不懂报告,人大在监督上进行了打包,既提交预算报告,也将涉及的省政府部门的详细预算编制报告进行提交,使预算进一步阳光、透明化。这次报告首次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一次增加名词解释
往年曹鸿鹰也曾参与报告的起草,但是今年作为主导报告组织、统稿工作人员,她感觉往年报告翻腾得比较厉害,一直定不了稿,今年因为基调定的准,原则比较明确,所以早早就定了下来。报告中首次附加名词解释,加入了法治陕西建设相关内容及2014年改革创新方面工作措施的表述。其中,没有一句虚话、大话、套话,都是实话,一句话就代表一件事,甚至代表几件事。“我们交出答卷,自己不吹捧自己,不评说,不说好,而是交给代表和人民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