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外布展,陕西国宝如何“出门”
近日,许多陕西文物“走出”家门,去往全国多个城市的博物馆,给当地带去了浓浓的陕西文物风。在上海举办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一票难求;在青岛举办的“大唐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广受好评;在东莞展出的“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吸引无数市民打卡,感受大唐盛世……
当全国掀起陕西文物观展热潮时,当所有镜头和灯光聚焦在国宝身上时,有一群策展人站在文物的背后,默默付出。
文物出省交流展工作流程复杂,涉及意向书和协议书的签订,文物的挑选、包装、运输、开箱、点交以及布展等程序,每一步都离不开策展人的辛勤劳动。7月28日,记者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采访了该馆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姜涛,听他讲述陕西国宝如何“走出”家门。
量身定制 呵护每一件文物
友父簋、两诏文铜权、塑衣式男侍从俑、圆雕玉俑头、绿釉辟雍砚……这些来自陕西各大博物馆的国宝目前正在上海奉贤博物馆展出,受到了上海市民的热烈欢迎。“参加完‘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开幕式的第二天,我正准备登机返回西安时,收到了上海奉贤博物馆馆长发来的两张关于这次展览的热搜截图,展览在微博上海同城热搜中居第三名,抖音热榜位居第六名。”姜涛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他的聊天记录。
虽然已经从业30多年,策划过近百场展览,但每次看到“走出去”的陕西国宝受到大家的欢迎,姜涛心里依然很激动,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举办的出省交流展越多,文物面临的安全风险就越大。如何将这些国宝安全地送出去,再安全地接回家,一直是姜涛心中紧绷的一根弦。
文物出省交流展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文物的移动。“如何在操作中正确持拿搬运文物,确保文物的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要求文物的提用者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姜涛说。
姜涛介绍,在移动文物之前,提用者要提前了解文物的保存现状,除质地、时代等信息外,还要了解该文物的修复情况,同时要提前准备好囊匣、绵纸、无酸海绵、PE板、EPE珍珠棉、木箱、胶带、手套、口罩、小推车等物品。
具体操作时,不同类型的文物有不同的持拿搬运要求:瓷器比较光滑,点交时需要戴防滑手套;持拿金属器时一定要戴手套,因为汗液对其有腐蚀性;有些骑马俑的人和马是分离的,所以要将可分离的部位分别持拿搬运……
每一件参加出省交流展的文物都有一个为其量身定制的囊匣,这个囊匣是根据文物的材质、器型、重量等,选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囊匣能在文物的保管与运输中起到防潮、防震、防风、防晒、防尘等功效,同时还能缓冲文物保存中微环境的波动,起到预防性保护的作用。
文物的包装应结合文物的重量、材质、制作工艺、受力结构、外观形貌、保存现状和搬运方式等个性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文物自身状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包装方案。“即便是器型和大小完全相同的文物,也会存在保存状态、病害类型和病害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在包装保护方案上也应有所差别。”姜涛说。
一丝不苟 平安抵达目的地
经过严密包装后的文物,就可以准备“出发”运往展览城市了。“在运输过程中如何保证文物的安全至关重要。目前,文物的远途运输等工作通常会聘请专业的文物包装运输单位来帮忙完成。”姜涛说。
运输途中,首先要考虑文物包装箱在汽车货运箱中的摆放位置。汽车货运箱内受颠簸影响最小的位置是车架前后轮的中心,考虑到汽车驾驶舱所占用的空间,理论上货运箱内的最佳位置应该是中前部。运输前,应将所有文物分为脆弱型、一般型和牢固型并装入相应的包装箱,装有脆弱型文物的包装箱应放置于货运箱的中前部,装有牢固型文物的包装箱可以最后放在货运箱的尾部空间。
其次,文物的运输路线也需要提前规划,并提前实地演练,尽可能选择安全、平坦的道路,以减少颠簸震荡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害。同时,运输文物的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行驶速度也有严格的规定,第一原则就是不能过快。
当文物经过室外运输环节到达目的地后,不能马上开箱进行检查、点交或布展工作。当室内外环境有较大差别时,应让文物保持包装密封状态在室内环境下进行一定时间的缓冲,如铜镜、铜剑等,需要经过至少24小时的环境缓冲后才可以开箱,避免因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文物发生开裂。
点交是每次文物出省交流展的重头戏。双方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要一同出席,详细、完整地记录每一件文物的真实情况,包括文物的名称、级别、时代、出土地点,以及是否有残损、哪里有修复痕迹、有无锈蚀等。在进行文字记录的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拍照、拍视频作为档案留存。双方负责人在各自的点交册上签字确认后,才能对文物进行交接,随后开始进入布展环节。当展览结束时,双方需要再重复一次上述的点交过程,确保每件文物完璧归赵。
姜涛办公室的文件柜里摞满了厚厚的点交册,册子上每一页都有他的签字,这是属于他的工作日志。“我记得2016年在广西办铜镜展的时候,那个点交册有169页,我们一本,对方一本,每一页都要签字,名字写了300多遍,签到最后手都不听使唤了。但点交册作为文物出省交流展最重要的存档资料,一定要认真对待,而且要保存好。”姜涛说。
“走出去” 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
姜涛手机里一直保留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名青岛游客的留言。他说自己来了西安4次,每次都预约不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门票,但没想到最后能在家门口看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他特别开心。这名游客的留言说出了许多来陕游客的心声,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文物出省交流展的原因之一。
自2010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一票难求成为常态,许多来陕旅游的游客乘兴而来、失望而归。为了让全国各地的观众能在家门口感受陕西文物的魅力,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始加大外展力度。“2010年之前,我们出省交流展每年只有一两场。而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我们策划组织的出省交流展大大增加,每年少则两三场,多则五六场。2018年,我们推出了7场出省交流展。在看过陕西的文物展后,激起了许多人来陕西旅游的兴趣,这也是我们为宣传陕西作了一点贡献。”姜涛说。
据陕西省文物局统计,近5年,我省共策划推出了文物出省交流展189场、出境展27场,给省外、国外的观众提供了欣赏陕西文物、体验陕西历史文化的窗口,陕西文物这张“金色名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积极举办文物出省交流展,不仅能更好地宣传陕西,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实践。目前,我省共有备案博物馆346座,收藏文物774万件,但并非每件文物都有机会被展出,更多的文物只能待在库房,而文物出省交流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整合全省文物资源,践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使命担当,主动带领全省其他博物馆尤其是县级博物馆参与国内交流展览,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更带动了基层博物馆的业务更好开展。“我们组织出省交流展是为了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能‘走出去’,提高馆藏文物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姜涛说。(记者 杨露雅 实习生 薛文瑞)
责任编辑:党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