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澜湄——产业援藏,让氆氇制作焕发新活力
纺锤左右飞速穿梭,蓝白两色丝线如流水般汇入织面。随着丝线不断压紧压实,一块白底蓝花的蜀锦呈现在记者面前。“这批货20多个平方,价值6万美元,计划出口英国。”西藏璞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予说。
蜀绣作品。刘雨瑞摄
蜀绣作品。刘雨瑞摄
21日上午,细雨蒙蒙中,“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记者团走进昌都市经济开发区。来自重庆江北的黄予,红色毛衣内衬,一件藏式翻毛领棕色长袍大衣直抵脚踝。艺术气息浓厚的她,做了20多年设计工作。年龄不小、成就不小,为啥跑到西藏昌都做起了蜀锦出口生意?
“全球市场每年对高端纺织面料的需求超过20亿美元,我们在重庆的公司实现了蜀锦织造技艺的机械化,目前供不应求。”黄予说,“在昌都试车蜀锦织造,是为了‘打前站’、调试设备,为氆氇机械化生产做准备。”
氆氇,看着很陌生。黄予对它的最初认识,还要追溯到两年前。
2019年7月,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干部集中启程进藏,黄予和她的同事随行到昌都考察项目。“在这里,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氆氇,它是羊毛织就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藏袍、藏帽、藏靴。”在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黄予眼前一亮:氆氇细密平整、质软光滑,肯定能像蜀锦一样赢得国际市场的喜爱。
此时,昌都经济开发区也向她抛来橄榄枝。“在区内注册且设有生产经营实体,并与招商部门签订招商引资协议的各类企业,可享受三年房租减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经开区管委会还会定期组织展销会,邀请区内企业参加。”昌都市经开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陈真国介绍说。
“我们有技术基础,经开区有政策,双方一拍即合。”但实际调研时,黄予发现,氆氇产业化,这事不容易。
“氆氇制作缺乏创新,图案、样式还是老一套,失去了市场,找了好久,才发现一位做氆氇的老奶奶。”黄予说,“老奶奶不会说汉语,制作技艺讲不明白。”为此,黄予和她的团队专门从东华大学请来纺织专业的专家,一推一接,一拉一压……专家看得仔细,问得明白,为氆氇的机械化织造提供了建议。“经过设计、调试,第一批氆氇预计明年初下线。”黄予说,“到时,客户不仅可以定制花纹,自由选择面料,还能添加金银丝等贵金属。”
氆氇产业化,手工艺人怎么办?
“两条腿走路,机器织造的氆氇作为产品售卖,手工制作的作为工艺品售卖,未来还会探索拍卖的路子,让氆氇卖出好价钱。”黄予说,“羊毛等原材料会从当地采买,工厂也会从当地雇佣工人,部分订单也会交给手工艺人。”
未来,黄予还会探索唐卡、藏毯等的产业化,“实现产业援藏,全方位带动当地发展”。最让黄予感受到自己价值的,还是通过产业援藏,使氆氇制作又焕发了新活力。“氆氇不仅是一块布,还是文化的载体。”黄予开心地说。
黄予向记者介绍公司生产的蜀绣作品。刘雨瑞摄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