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将古墓石人头枕污水沟 为"韦小宝"结拜兄弟
昨日上午,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张侯坟村,当年神道旁的石人如今倒在路旁,头“枕”着臭水沟 记者 张喆 摄
提起西安市长安区的张侯坟,很多人都挺陌生,墓主人张勇的故事更是少有人知。然而提起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大家就耳熟能详了,而张勇在《鹿鼎记》中则化身为“韦小宝”的结拜兄弟,历史上的张勇,帮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被封为“河西四将”之首。
然而,昨日,华商报记者在张侯坟前看到,其石刻文物保护堪忧,倒的倒,残的残,2尊“武将”石刻更是“横尸荒野”,其中一尊头枕污水沟,令人扼腕唏嘘。
现状
一个“威武将军”如今头枕污水沟
俗话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在陕西,除了有众多帝王陵外,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位于长安区大兆街办的张侯坟,就是张勇的墓,张勇墓所在的这个小村庄名叫“张侯坟村”。近日,有网友发现,张侯坟前石刻倒的倒、残的残,令人担忧。
昨日上午10点多,华商报记者来到张侯坟村,在张侯坟前,本应竖立在神道两旁的清代石刻文物,如今都已散落在麦田里、荒地里。在72岁退休老教师张湖带领下,华商报记者找全了残留的石刻文物:最南边是一对石麒麟(一件站在麦地里,一件倒在了杂草枯木之中,十分难寻),然后是一对石马(一件已经横倒在了麦田里,一件站在麦地里),再往北是一对石人,石人身材高大,保存状况良好,身高均近3米,头戴头盔,面容饱满,双眼圆睁,身披鳞片状铠甲,脚蹬战靴,双手执宝剑立于胸前,是典型的威武大将形象。然而这昔日的一对“威武将军”,今日却“横尸荒地里”,周围杂草丛生,其中一尊更是可怜,头刚好枕在了污水沟。
张湖说,在石人以北,以前还有石牌坊,在石牌坊北面,还有“分陕原臣”的匾额。令人可惜的是,在上世纪,石牌坊被毁,如今只剩残石构件。在一荒园里,华商报记者发现了一通神道碑,高约3米,宽约1米,碑身断成三节,在碑额上则清晰地显示“大清”两字。而碑上的字已显得模糊不清。
历史
张勇是清初“河西四将”之首
张侯坟中的人是何许人呢?长安区政协委员、文史研究者每小平介绍说,坟中埋的人叫张勇,在明末清初赫赫有名,叱咤风云,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据考证,张勇原籍汉中洋县,后迁居长安,定居于王曲街办贾里村,去世后埋在了这里。
据史料记载,张勇字非熊,明末为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年)归于清,先后平定了甘州、肃州等地之乱。其一生最为辉煌的就是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也有此人,小说中张勇是云南提督,因不是吴三桂嫡系,被派到京城,与韦小宝等人结为兄弟。然而史书上,张勇与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一起,被时人称为“河西四将”。所谓河西四将,是康熙年间,对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有功的四位河西籍绿营将领的称呼,其中张勇排名第一。
《清史稿》对张勇的评价是,身经数百战,攻克五座府城,五十个州县,临敌若无事,智计横出,常以寡胜多。
保护
拟投10多万保护张侯坟石刻
张侯坟所处的张侯坟村,与郭新庄村一南一北,挨在一起。据《长安地名志》载,郭新庄村为当年修建张侯坟时,从渭河以北而来的郭姓石匠,在坟修成后,遂居于此处,逐渐形成现在的村落。张侯坟村为张勇的后代,为便于每年祭祀,遂居于此而形成村落。此也是大唐时期的名人墓葬群,日前发现的大唐宰相韩休壁画墓就位于郭新庄村南,附近还有唐代著名的韦氏家族墓、长孙无忌家族墓,唐代武惠妃敬陵,宰相杜如晦家族墓葬。
针对张侯坟现状堪忧,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长安区文物局和长安区大兆街办。据长安区文物局有关人员介绍,张侯坟现在是县级文保单位,他们日常也经常到此巡逻,确保文物安全,目前和大兆街办正在协调如何保护这些石刻。大兆街办副主任林森告诉华商报记者,他们和文物部门已经拿了保护方案,目前正在审批,预计区文物局和街办拿出10多万元,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对断裂的请文保单位进行修复、倒在地面的石刻进行扶正,放在原位,在搭建栅栏进行保护,预计今年会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