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 中石化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地热能科研基地建设

05.11.2015  10:40

  西安网讯(记者 赵鹏 通讯员 陈卫卫)11月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揭牌暨关中盆地地热科学开发利用座谈会在咸阳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咸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俊锋、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总会计师高小茗、中国科学院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为示范基地揭牌。来自中国科学院、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国土厅、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市、咸阳市政府等单位的专家、领导出席仪式。

  “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石化践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实践。示范基地将发挥多方优势,通过地热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和地热专业人才的培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科技研发引领带动“一带一路”地热开发示范区建设,推进我国地热产业向科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进行了研讨。汪集旸院士认为,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绿源公司在推进关中盆地地热可持续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希望各方合作打造地热开发“咸阳模式”,创建继雄县之后中国第二个“无烟城”,推进一带一路地热发展。咸阳市副市长陈俊锋肯定了绿源公司近年来在服务咸阳民生、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就,希望借助科研示范基地的成立,实现咸阳地热资源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支持基地和绿源公司的发展,加强地热宣传普及推广力度,共同推动咸阳地热事业再上新台阶。

  据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国内最重要和最权威的地学研究机构,在地热研究领域拥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条件和高尖端的科研人员配备。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是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尖兵,是国内地热开发利用的龙头企业。据介绍,中国石化已在全国建成地热供暖能力约2300万平方米,占全国常规地热资源供暖面积的30%,年实现可替代标煤3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据科研资料显示,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地热能的能源利用系数最高,可高达73%。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地热资源总量达3.23×1018千卡,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为陕西全省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3.34倍。据初步测算,仅1口地热井用于冬季供暖和梯级利用,平均年可节约用煤3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7500吨,减排二氧化硫30多吨,减少灰渣900余吨,节约环境治理费用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