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 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奋斗者正青春)

17.05.2022  08:43

  矢志科研坚持不懈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科研,高晶言语中难掩热爱:“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点特别吸引我。

  “巅峰使命”科考任务使用的是“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浮空艇的体积为9060立方米,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个原位高空科学观测平台。

  高晶说:“我们此行的主要目标是让整个艇的升空高度能够超过9000米,达到中—高对流层,开展高空大气环境变化过程的综合观测。

  高晶的研究方向,是水体稳定同位素现代过程和冰芯记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观测水的氧元素或氢元素比率的变化,来判断水的来源,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经过了哪些变化过程。近5年来,青藏高原水循环变化问题是高晶团队主要关注的科学问题。

  2019年5月,高晶曾带领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传输科考分队在西藏纳木错开展区域水循环观测研究。当时,科考队利用“极目一号”Ⅰ型浮空艇首次开展了青藏高原海拔7003米高空的大气组分变化科学观测,为揭示“亚洲水塔”的水从何处来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希望在此次科考中,我们能获得更多有关大气传输过程的关键科学数据。”高晶说。

  不畏艰辛勇于实践

  高晶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地理系,大学期间就开始对高原冰芯研究产生兴趣。2004年,在毕业保送研究生时,她坚定地选择了高原冰芯研究方向。

  “当时,我申请了中科院青藏所姚檀栋院士的研究生,他是中国冰芯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我一直很敬佩他。”高晶说。

  就这样,在姚檀栋院士的引领下,高晶叩开了高原冰芯研究的大门,并从此深耕其中,乐此不疲。

  18年来,高晶已经记不清自己上了多少趟青藏高原。自2005年8月起,她每年都会去,最长会待几个月,最短也有一个月。

  令高晶印象最深的,还是2005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那次是姚老师亲自带队,当时他已经51岁了,但仍坚持和我们这群年轻人一起背包徒步上山,并且一路照顾大家。我们成功爬到了位于海拔5400米的冰川末端。

  虽然第一次高原野外工作的过程充满艰辛,但科研前辈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给了高晶极大的鼓舞。

  高晶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吸引着你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这些年一路走来,高晶带领团队做出过不少成绩。比如最近,他们基于近两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而撰写的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

  “那一刻真的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这标志着我们整个团队的科研工作被国际同行认可。”高晶说。

  培养毅力勇于探索

  2019年5月,高晶和队员自海拔5150米大本营徒步至海拔6500米营地,进行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仪器架设和样品采集。经过7小时跋涉,他们徒步11公里上山后,又攀过一条深达数十米的横沟。夜晚露宿在海拔5800米营地,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头痛和高原反应已经让所有人疲惫不堪,但是大家还是强打精神、坚持完成了观测数据收集、仪器维护及样品采集工作。

  “第二天天亮,我们又继续向上,奔赴海拔6500米营地。”高晶说,“当时每个队员都是走几十步一歇,接近身体极限。经过6小时艰难徒步,我们最终到达海拔6500米营地,顺利完成了计划中的工作。

  青藏高原的科考工作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险境,但高晶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那种只要有一个目标,不管多艰难,都会想办法去实现的人。”高晶说。

  1983年出生的高晶,在同龄的科研人员当中可谓是佼佼者。谈及多年来的经验,她认为兴趣、毅力和团队平台缺一不可:“如果没兴趣就会觉得很枯燥,特别是在遇到瓶颈期时,会觉得压力很大。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定毅力,否则很难坚持下去。

  “努力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享受攀登科研高峰的过程。”高晶说。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