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红旗范式”①|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核心提示: 从热心帮助群众“办理那些事”,到主动提醒群众“哪些事该办了”,看似是“智”的提升,实质是“心”的延续。
五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一线城市的服务质量。红旗社区成立近20年来,拿遍了几乎能获利的所有荣誉,也得到社区居民的持续称赞。
有人认为,红旗的“火”,是源自政府偏爱,可居民的回答是,他们不仅解决大家的“当下事”,更操心大家的“未来事”。
邀请专家为老年人义诊
正是因为“爱操心”,红旗社区从6平方米的供电房,到1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变化的是面积,不变的是服务理念;从三间门房到“一站式”服务大厅,变化的是硬件,不变的是与人方便的品质;从纸质化办公到智慧社区建成,变化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一心为民的初衷。
“善变”是红旗社区的特质,但变的轨迹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圆心。
群众难事“一键搞定”
2019年8月的一天,正值酷暑,张志华额头上淌着汗,匆匆忙忙来到社区咨询高龄补贴的事:“我这卡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钱,银行不会问我再要回去吧?”
工作人员的回答,让张志华恍然大悟。
原来,今年72岁的张志华已经跟随儿子在深圳生活多年,3年前,他就该申请高龄补贴了,因不愿来回折腾,想着“放弃”了。
但红旗社区的服务系统却紧紧“盯”着这件事,自动研判提示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打电话确认信息,并帮助张志华代理申请,后两年还持续帮忙审核信息,老人高龄补贴就这样累积了两年多。
这笔钱想提现,必须老人去银行办理相关手续。这次回家后,张志华没想到,自己没领的补贴“攒了个大疙瘩”。
“社区不仅要主动办事,还要主动‘找事’办。”红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秋莲说,社区专门为张志华这种“候鸟人群”开设了办事大厅,他们只需要在网上点点头、摇摇头就可以申请、审核材料,人回不来的时候,办好的证明还会邮寄到家。
红旗社区正由昔日的面对面服务,向大数据的智慧服务转变,这个转变始于2012年。
当时国家开始实行高龄补贴,办事大厅可热闹了。光80岁以上的老人,红旗社区就有2000多个。每天早上6点,他们准时排队。为了尽快完成工作,社区每天增加两小时上班时间。
打印、复印、填表、咨询、讨论、办理,老人们七嘴八舌,工作人员焦头烂额,每年例行的核查资料要持续一个月才能完成。
不仅如此,关于社保、养老、计生的多项信息收集,上面要一次,社区上门收集一次。
怎样使信息一经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李秋莲开始探索智慧社区建设。
她找人开发系统,设计表格采集信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梦辰记得,3个月上门采集,3个月轮岗录入,那段时间完全是人歇机不歇,但这次的付出是“一劳永逸”的。
关于每位居民的8大类、86小项信息被录入系统,派出所来要信息,按照条件查找便可一键提取;法院要来找人,先搜索再找人,大大节省了时间;过年少数民族要发牛羊肉补贴,也可针对没有领取的人发短信或是微信提醒。
不只于此,系统最牛的地方在于,办理证明、填表格的“傻瓜”模式。居民要开出生证明,一刷身份证,出生时间、身份信息、居住地址会以模板的形式出现;群众要打表格,放上身份证,所有关于个人的、家庭的信息全部填好,按下打印键,买菜的功夫就能办好。
系统虽好,但一个新事物的推广过程总不会那么顺利。
2013年6月的一天,社区张大爷急忙赶来给远在省外的女儿开婚育证明,原本打算让女儿回来,但咨询过后张大爷知道,这个证明在网上几分钟就可办好,不用专门跑一趟。
可第二天,张大爷又赶到社区,急忙一通问,“为什么我一直登陆不上去?”
来到王梦辰这里,才找到问题的根源。原来,他正是采集信息时,把王梦辰拒之门外的张大爷,系统里没有他们的数据,当然无法登陆。
张大爷原以为自己是“单位人”,很多证明、材料不需要来社区办理,这下他才认识到智慧社区的意义。重新录入以后,女儿的远程办理顺利完成,并在三天后收到快递。
编辑: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