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训重节俭 子孙不浪费

30.10.2014  09:41
核心提示: 这几天,由本报联合西安市教育局推出的《展校训晒家风树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昨天西安市育才中学报名推荐该校高二文科生杜国皓的家风故事。

这几天,由本报联合 西安 市教育局推出的《展校训晒家风树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昨天西安市育才中学报名推荐该校高二文科生杜国皓的家风故事。

品德优秀文科生“家庭传记”伴他行

在学校见到杜国皓时,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儒雅的言行举止,是记者对这个阳光男孩最深刻的印象。在老师的眼中,杜国皓是一个语言得体,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的孩子。有播音主持的爱好,未来想做一名新闻媒体人的他,是典型的文科男生。说到自己的家风,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家庭珍藏名为《伏牛人家》的私家传记。“这是我舅爷,地质学专家卫振林先生,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经过多年实地考证整理出版的。这里记述了祖籍河南洛宁的外高祖父卫石峰家族百年历史,记述的老故事中所体现的‘与人为善、节俭、爱国’家风,现在还一代一代的影响我们这些晚辈和后人。它不是家谱,它是家庭的精神传家宝。”

祖辈善举赢美誉 后人依然在传承

谈到家风,杜国皓为记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了一段私家传记中一个感人章节,原来,外高祖父在河南老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被同乡尊称为“善人”,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乡贤,这一切源自老人多年坚持为村民义务修补乡间的土路和木桥,不图回报。每年酷暑天,在村道路边设立免费茶水摊点,为过往行人村民舍水,成为佳话。上世纪50年末老人故去时,不仅全村人前来送别,同时还吸引了千里之外的外地人前来送别。

杜国皓说:“祖辈用与人为善的善举,通过尚善的实际举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这对于我来说,是应该继承的。我经常在街道上看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乞讨者,只要确定他真的需要帮助,我常会帮助他们,哪怕1块或5毛。在学校学生会社团中,我几乎每年都参加社团组织的去福利院帮扶孤寡老人的活动,活动中会发挥自己在摄影和摄像上的特长,尽量为老人家服务。”

生活再优越 节俭美德不能丢

在杜国皓私家传记中有句“百麦不成面,百米不成饭”的话,就是告诫后辈们爱惜粮食,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节俭老传统不能丟。杜国皓说,在他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顿饭都是按量烹调,尽量减少剩饭,不论在外吃饭,剩菜剩饭一律打包,他也绝对不乱花父母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

采访中,杜国皓的同学透露,其他同学早是人手一机,而杜国皓一直没有买手机。杜国皓笑着说:“不是我买不起,只是感觉还在上学,用处不大,同时也想用这种方式,约束自己不做网虫,避免上课分神影响学习。”

“有国才有家” 家国情怀啥时都不能忘

杜国皓说,翻阅《伏牛人家》的相关记述,有这样一个情节让人难以忘怀,抗日战争期间,侵略者的铁蹄使他河南老家蒙难,在这期间,他舅爷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抓走,后来舅爷的母亲担心丈夫发生不测,不久在期盼与思念中不瞑而逝,家仇国恨,让他们家族对爱国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杜国皓说:“爸爸常对我说,作为中国人,必须有家国情怀,懂得爱国,因为一旦国家民族遭遇不幸,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安宁都无从谈起。国家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目标,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这个梦想的实现做出努力,为了国富民强,民族振兴,每个人绝不能因善小而不为。我作为学生搞好学习的同时,近期在学校和全市举行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获奖,就是想为此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并以此鞭策自己,告慰先辈。”

文/三秦都市报记者张彦刚图/三秦都市报记者赵晨

参与方式

新闻热线:965369邮箱: sanqinminsheng@ 163.com; 三秦网 :www.sanqin. com ; @三秦都市报 新浪微博: http: //weibo.com/sqdsb 参与#征集优秀校训讲述家风故事#话题讨论。还可关注三秦都市报微信官方订阅号,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