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禁网络用语上电视被指压制语言创新

08.12.2014  23:07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由于近几年来社交网站发展迅速,网民的创意迭出,网络流行语的更新也十分频繁,为了跟随时代潮流和吸引眼球,许多广播电视节目还有广告也开始使用这些热词。那么,对于广电总局这一通知,大家是如何看待呢?

  网络用语理应得到规范

  网络用语数量多,更新快,不常常关注网络社交论坛的人不容易弄懂许多词的含义。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杨宏举例说,“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说闹觉余”、“细思恐极”等流行的“网络成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打破语法常规而组合在一起,乍一看觉得很难理解。的确,网络上有许多类似的生造成语,“喜大普奔”就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通常表示高兴喜悦的心情,而“人艰不拆”则是出自于林宥嘉的一首歌曲,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如果不了解其出处,则很难理解这些自创词汇的意思。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指出,这种网络流行语是部分人群生造并在网络中传播的一种即兴语词,属于“快餐文化”的一种。它们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其娱乐功能强于实用功能,并不具备推广价值。其次,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的手段,在久已形成熟语或者成语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对社会通用的母语词汇造成伤害,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有微博网友也提到,打开电视,荧屏上的错别字满天飞;上网浏览,广告上的异体字、生造词比比皆是。有的中小学老师抱怨,这边刚教了正确字词,那边就被网络、广告中的不规范用语毁掉了,导致现在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也频繁使用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们看不懂。

  因此,许多人对广电总局的规定表示支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陈慧认为,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正规的传播渠道应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树立权威的标杆。她认为网络用语可以在网络中流传,但不应登上大雅之堂,不应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禁播网络语应该把握好度

  在拥护广电总局规定的声音之外,也有人质疑: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用语是否也是一种语言发展的现象呢?这样限制它是否小题大做?

  有网友认为,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网民也可以对成语的产生做出贡献,这些网络用语是属于我们时代的成语。

  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张艺馨同学是一位十分关注网络流行趋势的“90后”,她觉得有些流行语言确实简化了人们的表达或者更加准确地表达了某种情感。她还举例说,在美国每年也会由网络生出许多新词,当这个词语流行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被一定数量的人们所接受时,就会被添加到词典当中,把它们视为产生的新词语。英语中每年都有新词。杨虹艳同学则建议,应根据具体的节目形式与内容需求进行标准设定,在一些大众娱乐节目中,网络用语应该被允许使用。

  这些观点与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厦门市语言学会会长李无未教授不谋而合。李无未教授认为,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不是刻板的,而是灵活的、更新的,广电总局应该规范主流媒体和节目,如央视、各地方台新闻节目等,而对于娱乐节目则应该放宽标准,不应该这么严格苛刻,那并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也会压制网民的创造力。

  杨宏也认同流行语有它积极的作用,比如体现出语言的鲜活与亲切,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加之流行语属于一般词汇,本就具有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生活、更新变化快等特点,通过时间的积淀,这些网络语言自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

  的确,受众数量众多的广播电视节目理应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做出表率,但是,网络用语作为新鲜和时尚元素出现在一些本身具有娱乐性质的节目中也未尝不可。对于广电总局这个新规定,可能争议仍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