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探索:权力“减法”如何激发创新“乘法”效应
科体改革进行时
这是女地产商人张颖的“惊险一跃”:从房地产进军陌生的模具科技孵化器领域。
张颖的“跨界”源于民营企业“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判断,更在于福建省科技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贴心服务——省科技厅高新处有关人士笑称,自5月份以来,3次到此调研,“政策为它而改,措施为它而动,绿灯开到家里去”。
这是福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30年前,福建55位厂长(经理)发出“松绑”呼吁信,在全国掀起一场有关国企改革的大讨论;如今,以简政放权为抓手的全面深化改革又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省科技厅更是“壮士断腕”式放权、“自我革命”般亮权,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摆入全省首批权力运行网上公开试点工作行列,力争为全国科技部门创造新鲜经验……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简政放权后的省科技厅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让权力“减法”激发创新“乘法”效应?
权力“减法”,做遵循创新规律的有为政府
“对系统按时限自动关闭后,另开启申报的项目,亮红灯提示违规。”在福建省科技厅,该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电子监察系统——这个“电子管家”神通广大:已自动监控到一批“问题”项目,书面通知8个有关处室和人员对照问题做出说明或整改。
“通过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网上公开试点工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朝着推进‘服务型科技厅’建设的目标,我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福建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说。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福建科技项目和经费不断增长。2013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受理近3000项,新立项项目1300多项、资助经费约4亿多元。作为科技管理权力运行的核心,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安排也因涉及面广、管理环节多、技术路径杂等特点备受各方关注。
抓住权力运行的“牛鼻子”,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具体要求,省科技厅主动争取省纪委、监察厅的指导与支持,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摆入全省首批权力运行网上公开试点工作行列。
——梳理出重大专项、创新平台等10类项目管理业务清单,推动清单内的行政权力全部上线运行、在线管理,把项目受理、经费分配等作为廉政风险防控重点,排查出四大类19个风险监察点;
——建立“三单一档”电子监察问责制度,对超权限、时限、标准等违规行为实施预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并逐步实现全省数据共建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权力做‘减法’,就是遵循创新规律,通过自我亮权、限权,减掉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程序,斩断束缚企业创新发展的‘无形绳索’。”陈秋立说。一组数据彰显了福建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心:审批权从最多时的35项精简到如今的2项,项目计划从原来6大类23个归并为2大类7个,受理项目申请到反馈立项结果的时限从规定的不超过120天压缩到72个工作日。
“现在,不仅科技计划项目更接地气,而且安排时间也比以往提前3、4个月,大大节约科技项目申报成本。”谈及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福州一家企业项目负责人兴奋地说。
服务“加法”,在市场缺位的地方补台补位
“简政放权决不是一放了之、撒手不管,而是要放开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以便于腾出更多精力融入全局,根据市场创新主体的需要,推出有的放矢的精细服务。”陈秋立说。省市科技部门共同推动建设“大黄鱼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大黄鱼素有“国鱼”之誉。1985年春,在资源濒临枯竭的背景下,宁德市开展大黄鱼人工养殖,经过近30年努力,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
繁荣的背后有隐忧:由于一些养殖户急功近利,虽有《无公害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但没有得到严格遵守,存在网箱高密度无序布局、鱼病频发等问题;更有一些育苗户不顾育苗品质,一味降低育苗成本,进行近亲繁殖,导致大黄鱼的种质退化、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逐利行为导致的“市场失灵”,亟需政府“有形的手”的补台补位。抓住大黄鱼产业发展中种质保持、新品种选育等关键问题,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宁德市富发水产养殖公司,省市科技部门共同推动申报建设“大黄鱼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此举将为水产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平台,促进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在大黄鱼产业中应用,解决海水鱼类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为推进宁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宁德市科技局局长陈茂榕说。
正是从微观层面的行政审批、管理中解脱,福建省科技厅着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动修订出台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省科技厅激励创新的行政主体地位有了法律保障。
推动出台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支持省产业龙头创新发展九条措施等10多项政策落实,全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和高企税收优惠减免额43.6亿元和28.6亿元。
效应“乘法”,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
以创新服务为盈利点的科技孵化器将成为“蓝海”?
在将乐金溪河畔,该省目前唯一民营的模具科技孵化器——中博机械城拔地而起。传统科技孵化器大都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存在运作不够灵活、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博总投资预计高达6亿,胜算几何?
“发展模具科技孵化器恰逢天时、地利、人和。”中博孵化器负责人张颖说。
——福建省科技厅年初制定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与提升计划,并与省财政厅出台新增孵化用房补助办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建孵化器用房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100万元,推动全省孵化器建设驶上快车道!
——“模具是工业之母,将乐经开区作为福建首个模具产业集聚示范园区,特别是半固态轻金属新材料产业兴起,为模具发展带来新契机。”将乐县科技局肖兰平局长说,县科技部门积极推动在园区建设模具科技孵化器,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张颖表示,目前,中博已经通过省科技厅备案,列入省级科技孵化器管理,可以享受省市县一揽子优惠政策扶持。首批签约入驻的模具研发、加工企业6家,另有意向入驻企业30家。除为入孵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外,还准备以资金、技术参股的形式投资在孵企业,推动模具企业加快产业集聚,中博也得到发展空间。
打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通道,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在福建,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正日益凸显:
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投入风险补偿金2240万元,支持5家商业银行在6个设区市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3亿元;共对28项省重大成果购买补助项目补助4270万元,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其中仅2013年安排的8项预计实施期将新增利润1.48亿元,新增税金0.76亿元。
“新的改革征程,期盼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敢于抢占舞台‘当主角’、善于运用政策‘唱大戏’。”陈秋立表示,各级科技部门将着力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