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获"搞笑诺贝尔奖" 西安电子科大参与

21.09.2014  02:42

自多伦多大学的华人教授李康在“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领奖。

中国科学家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依旧是“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在9月19日凌晨揭晓的“第24个首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北京交通大学刘建刚等华人学者获得神经学奖。这是2010年广东昆虫研 究所张礼标获得生物学奖后,华人科学家再次“斩获”此奖项。

刘建刚等人的研究是 “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和张礼标发现的“果蝠有口交行为”,都是令人“脑洞大开”的研究,颁奖方认为,这些研究都契合这个奖项“初看令人好笑,再看发人深省”的宗旨。

刘建刚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被“搞笑诺贝尔奖”选中很开心,但离获得真正的诺贝尔奖“还相当遥远”。

在刘建刚等人今年4月份发表在学术期刊《Cortex》上的论文中,他们提到,人们会时不时声称自己在饼干、薯片、面包片甚至香蕉上看到一张“活灵 活现”的人脸,他们将这一现象称为“面孔幻觉”(face pareidolia)。本届搞笑诺贝尔奖神经学奖就是因为他们在这篇文章中,揭示了面孔幻觉的相关机制。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精神不正常才会看到这种类型的图像。” 首席研究员多伦多大学教授李康(Kang Lee)在领奖时说:“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看到此类不存在的形象是正常的。

另外告诉缺乏想象力的人一个好消息,你们可以在ebay网上买到可以烤出耶稣脸的烤面包机。”李康补充说。

因为人类的大脑是识别人脸的唯一途径,所以即使某个图案中只有一个微小的类似面部特征的线索,大脑也会自动将其“自动脑补”为一张人脸。研究成员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刘建刚告诉澎湃 新闻 ,他们通过核磁共振来观察人类在发生“面孔幻觉”时大脑的反应。

这个研究表明“只要相信,眼睛就能看见”,而不是俗话说的“眼见为实”。其实类似的“幻想性视错觉”不仅仅针对于人脸一类的图像,更常见的还有“字母幻觉”,比如人脑可以“自动”修正那些字序错误的中文句子,或者字母排列错误的英文单词。

刘建刚介绍,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国际合作成果。最初提出实验构想的是李康及其国外同事,具体实验则是在中国进行的。国内的合作团队还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的研究人员。

李康的背景是心理科学,我们是做计算机科学的,这个研究两个学科的交叉,单独是没法完成的。”刘建刚说。

刘建刚表示,虽然在他人眼中,这是个搞笑的课题,但实际上研究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从前期准备到撰写文章,总共用了3年多的时间。

在获得搞笑诺贝尔后,刘建刚与李康通了电话,在简短的道贺后,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还是学术交流,讨论后续实验的设计。刘建刚认为,他们离获得真正的诺贝尔奖还是“比较遥远的”。

其实,不同人之间的“自动脑补”能力也是有区别的。目前,刘建刚团队还在做一个关于跨种族效应(other race effect)的研究。“当你看到中国人的面孔和外国人的面孔时,你会发现识别中国人的面孔比较容易,识别外国人的面孔比较困难。”为什么我们识别同族的 人比识别外族的人更容易?是他们目前正在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