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判形势做好环保工作

17.11.2015  10:17

      李莹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环保厅局长研讨班座谈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指出,深入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环保形势,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发展与保护统筹协调才能相互促进,认识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紧迫性复杂性,精准分析和深入判断经济发展趋向和给环保工作带来的影响,增强信心,保持定力,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经济下行环保工作面临哪些困惑?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一些地方存在着模糊认识。

  有人把经济发展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作真的影响经济增长?其实不然。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大背景下,真正受影响的是粗放的生产方式。环境保护部相关调研组不久前对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对经济运行影响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河北省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河北省以传统产业为主,受宏观经济影响更为明显;新兴产业尚未对河北省经济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撑。为优化产业机构、转变发展方式,2014年河北省淘汰和化解了一批炼铁、炼钢、水泥和平板玻璃过剩产能。所淘汰的落后产能多为处于停产、半停业的僵尸企业,对经济和就业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也有人认为,当前经济压力较大,为了保持增速,牺牲环境是不得已的选择。

  惟有牺牲环境才能保持增速?从长期看,加强环境保护可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国内一些研究表明,当环境管制成本增加1%时,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授权数量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增加0.12%、0.30%和0.22%,适当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盈利是有好处的。

  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通过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的“减法”,助推企业重生和效益提升的“加法”,压减低端产能,近5年关停各类土小企业3000余家,划定316家能耗与排放重点治理大户,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位于淄博市的齐峰纸业集团,通过产业转型非但没有增加企业负担,反而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这正印证了著名的“波特假说”理论,即严格的环境规制并不一定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有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降低产品的总成本或提高产品价值,抵消改善环境影响的成本,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关系,实现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当前环保工作有哪些有利因素?

  虽然,当前环保工作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不可否认,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也为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广阔前景。正如陈吉宁部长所言,“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仍然处于负重前行困难期,但也是大有作为关键期。

  政策和法治红利在逐步释放。近几年来,有关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出台加快了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步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颁布使环境违法入刑有了抓手;新环保法及4个配套办法的相继实施为环境执法增添了新的利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真正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环境管理责任。

  绿色发展将带来技术红利的充分释放。环保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的“特种兵”。以水专项为例,今年3月,水专项第一阶段成果发布,产出的专利成果包括已经授权的专利1172项,内含发明专利729项,实用新型专利443项。除成果推广发布外,水专项在各地实际的水污染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浙江,水专项研发的复合介质生物滤器技术、曝气复氧人工湿地技术、河网区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已在推广应用。

  公众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环境网所做的《公民个人行动调查》显示,有59%的公众认为自己可以在个人行动和绿色消费领域推动环境治理进程;有13%的人认为,自己在环境政策建言方面发挥了作用;有16%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开展社会监督;有12%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加入环保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毋庸置疑,未来,公众将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逐步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发布。作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尝试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建好基础性框架。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

  如何看待个别低调应对的现象?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一些地方出现了以保障经济增速为借口,放松环境监管的现象,这给环保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在督察中发现,某企业违反“三同时”规定,在治污设施没有同步建成且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投产,污染物超标排放。当地环保部门虽然依法履行了执法监管职责,但企业一直没有停止违法生产。深入调查后得知,企业知道这样做违法,自身也不愿意违法投入试生产,是当地主要领导为了保增长要求企业生产的。政府对环保工作的“低调”态度,让环保部门在严格执法监管中遭遇困境。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正如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所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互为底线,绝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为了发展经济牺牲环境,也不能一味追求环境质量改善,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是底线,都不能突破。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平稳过渡,实现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关键是“统筹”二字。政府绝不能为了片面保持经济增速而放松环境保护工作。环境质量恶化,将会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对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国环境资源已成为发展的瓶颈,东部一些省份的资源环境容量已达到临界值,如果继续沿用以投资拉动增长、以资源能源消耗换取发展的路径,我国发展必然不可持续。把不好环保关,放松污染治理,转型的大好机遇就会白白丧失。

  因此,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更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切实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

  新常态下基层环保工作如何开展?

  面对经济新常态,环保工作如何开展?

  增强信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回顾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它们都在不断严格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各项政策措施。这不仅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发挥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

  保持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在未来10年,我国将处于生态环境还债期,环境保护的形势仍将严峻,我们应当有必要的历史耐心,以这一历史还债期为契机,支持技术创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所言,各地政府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积极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四川省自贡市环保局局长徐明远看来,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尤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环保部门绝不能不敢监管,只有监管,才能树立执法上的权威。此外,更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帮助企业,在其选址、布局、选择环保设施等时,协助其减少成本、缩短工期。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为环境保护带来政策和法治红利,绿色发展将带来技术红利的充分释放,公众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工作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树立信心,迎接一个有作为的环保新时代。

 

(责任编辑:李国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