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日,重温总书记这三句话

30.05.2021  22:52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称这次大会为“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对科技工作者关怀备至、寄予厚望,为中国创新发展描绘了路径。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2013年9月30日,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触动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量子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科技课题相继走进中南海课堂,总书记对前沿科技始终关注,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这样说道。

  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科技大厦最重要的“地基”。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针对“卡脖子”问题,总书记一语中的点明症结所在。而后他又给出了解决方案: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基础研究工作往往是辛苦而枯燥的。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总书记与付巧妹的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80后”的付巧妹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言的7位科学家之一。

  “我的工作是围绕人类古基因组学,从事演化遗传的研究,也就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总书记亲切问道:“从哪里来,你们搞明白了吗?

  “在努力搞明白!

  付巧妹向总书记汇报了她这些年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和自己对此的感受:

  “经常有人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我曾在很难维持实验室的时候,也想过要不要去做热门研究。希望国家进一步引导不以‘有没有用’评价和发展基础研究……

  总书记听后深有感触:“对冷门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

  在此次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再次谈到“基础研究” ,要求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近日,在“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上,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等100位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吸引了众多目光,泛黄的纸页和手书的笔触中,流露出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1950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在美国一位化学泰斗家中,一场师生间的长谈正在展开——

  导师哈弗尔德说:“我对贵国目前的落后情况确信不疑。你若回到那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是相当困难的。

  “虽然我的祖国满目疮痍,但一个爱国者是不会嫌弃祖国的。”学生答道。

  回到祖国,这位学生成为现代理论化学研究的奠基人,培养了一批化学名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形容一代代科学家作出的卓越贡献。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2021年2月5日,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听取“中国天眼”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总书记特别指出:“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此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令人感动。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