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革 部署创新链
2015年1月26日《城市经济导报》第A11版
本报记者 殷高峰
中科创星孵化器只是陕西科技创新的一个窗口。
作为科教大省,科技创新力在陕西的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凸显。2014年,陕西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首次达到2.14%,位列全国第八;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39.98亿元,首次跃居全国第4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万多家,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8家……
陕西的创新驱动力具有全面完整的特点,既有重大科研成果,也有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在科研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也积极谋求发展。在陕西不仅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锻造油压机、3D打印机、旱地小麦,而且诸如省黄姜皂素工程研究中心、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程研究中心,这些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心也正在陕西顺利建设。同时成立了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4年,科技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8%。
创新浇灌之源
西安鑫垚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邬国平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处于一种忙碌和兴奋之中。
西安鑫垚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西北工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控股,致力于推进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鑫垚公司作为西工大张立同院士团队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化的公司,成立近四年来,圆满完成国家多项重大专项任务。
“自从我们在去年的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之后,受到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邬国平说。
“在公司获全国材料组总决赛一等奖后,吸引了诸多媒体的关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创业英雄》栏目组,目前已顺利完成了专题片的前期拍摄工作,节目即将播出。”邬国平说。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史高领说。
而此项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赛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提升中国的创新创业水平。”
“同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史高领说,大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聚集各种创新资源,吸纳包括银行、创业投资机构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为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这次大赛,展现了陕西的创新力量,展示了陕西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就。”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曾几何时,陕西作为科技资源大省,每年科技成果产出量居全国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现象比较突出。几年前,西北大学孙文基教授团队研制的黄疸型肝炎特效药成果,被东北一家制药厂买走的事情,至今让很多省上领导提起来仍唏嘘不已。据记者了解,该药物以秦岭特有的秦韭为原材料,具有单一化合物、单一成分等多项显著优势。然而,在成果出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多次与我省企业联系,均以新药风险太大为由被拒绝投资。
“随着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不断深化,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壁垒’问题正在逐渐破解。”上述负责人称。
记者从陕西科技厅得知,2014年,陕西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创639.98亿元新高,首次跃居全国第四位,比上年增长20%。
新年伊始,陕西再传捷报,2015年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陕西26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奖励,获奖项目数保持了较高水平。
对接市场沃土
“科研与企业脱节,是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昭宁说。
“我省通过搭建各种对接平台,为企业解决发展中动力不足难题的同时,也让科研面向市场,推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产业化。”上述科技厅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12月9日,在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东西部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转让合作促进大会上,咸阳市科技局发布了全市产业发展技术提升与项目需求以及企业技术难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和陕西中医学院面向咸阳市产业与技术需求推介了相应的科技成果。虽然推介是面向咸阳市企业,但这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吸引了300多家省内外商会和企业参加,并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
高校是我省科研成果产出的核心力量。为促进高校科研和市场对接,发挥高校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陕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早在2005年,依托省内相关高校,陕西先后组建成立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工研院,发挥集成创新优势,组织开展了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孵化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重点产业发展。截至目前,6家工研院已累计实施产业化项目117项,培育孵化科技企业153家。西安交通大学将近几年取得的3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00多项发明专利以及500余项可转化科研成果全部投入与西咸新区共建的科技创新港,面向社会开放,用于高新企业的培育和规模企业的技术供给。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建设草案。”陕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陕西科技厅目前已经制定了《陕西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工作方案》,“征集中试项目100多项,今年重点支持3D打印、‘水煮煤’、GPU、光通信芯片等重大中试项目,支持建设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等中试基地。”
深化改革生产瓶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上述科技厅负责人说,陕西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一直把企业的创新作为重点,“省级财政科技资金60%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对积极创新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企业,予以处罚。”他介绍,2014年,陕西深化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奖励12家达标企业共计540万元,处罚2家不达标企业各100万元,切实强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责任。
同时,开展《陕西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管理操作指南》专项培训,对20家企业申报的100多个项目鉴定研究开发费用1.5亿元。
目前,陕西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共计342.75亿元,居全国第13位,同比增长19.34%;R&D经费投入强度2.14%,比上年增加0.1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
“在加大企业创新的同时,陕西还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年底,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万多家,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其中,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8家、复审12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09家,位列全国第9;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20家,占全省52.6%,新三板挂牌13家。
如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拥有相关发明专利达到35项,全年销售收入预期可达1.5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同比增长552%,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的金属增材制造综合服务商。
“各类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孵化、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我省所有制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生力军。”上述负责人称。
记者了解到,陕西通过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难题招标项目调整为重点产业创新链、地方重大专项调整为特色产业创新链。“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技术需求,凝练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创新链15个、特色产业创新链11个,梳理出了亟待攻克的技术难点240余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15年度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为了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的改革,陕西两个科技集团的组建工作稳步推进。”上述科技厅负责人透露,去年8月1日,省政府批复同意组建“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月17日,新组建的“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册,“这标志着我省转制类科研院所改革取得了新突破。”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陕西科技厅已经对6家工研院和省科学院所属4家研究机构进行了调研摸底,研究提出了初步整合方案。
随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的持续推进,一个个科研成果快速在省内落地开花的同时,省外的优秀科技成果也不断在陕落地。去年12月,西安浩海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约,一项中国海洋大学拥有专利的世界先进的水渗透技术将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新常态下的陕西经济,在科技翅膀的带动下,正在摆脱能源依赖症,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