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彩秦俑”重现2200年前历史色彩

29.09.2014  16:19

  

  彩色秦俑的面部表情惟妙惟肖

  今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35周年。9月2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集合秦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举办的“真彩秦俑”展览开展。展出的37件(组)文物,包括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其中绝大部分是首度向公众展示。

  “真彩秦俑”重现2200年前历史色彩

  本次展览内容分为四个单元:色彩的奥秘、装饰的灵感、丧葬的艺术、智慧的延续,从不同层面上分别探寻秦俑色彩的物质构成及其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为观众还原真实的秦帝国色彩世界。

  第一单元“色彩的奥秘”,回顾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色彩运用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夏商时期的“涂朱甲骨”再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壁画、帛画、画像砖石等,为观众勾勒了一副古人使用色彩的美丽画卷。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种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其中,中国紫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

  第二单元“装饰的灵感”,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由色彩的浓淡深浅,变幻出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 第三单元“丧葬的艺术”,讲述了中国的丧葬文化和俑的意义,并且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略做探微。兵马俑的色彩绚丽多姿,用色浓艳大胆,既是当时现实世界的反映,也与秦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密切相关。

  第四单元“智慧的延续”,分析了秦俑彩绘脱落的原因,展示了秦俑彩绘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方法。残存于兵马俑表面的彩绘突然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湿度的剧烈变化,很快便会发生卷曲、脱落。对彩绘的这种随身保护,唤醒了秦俑色彩的重生!

  1974年,秦兵马俑坑的发掘首次揭示了秦陵遗址区的丰富内涵与巨大文化价值。直到1998年,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8件较为完整的大面积彩绘跪射俑,这些彩绘陶俑经过修复保护之后,一经展出,就聚焦了观众的目光,其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让世人啧啧称赞,惊叹不已。

  1999年发现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北部的跪射俑军阵中。这尊陶俑彩绘保存完整,尤其是面部,白色眼白,黑色瞳孔,双目炯炯有神。不同于其他陶俑的淡粉色面孔,淡绿色面孔尤其引人注目。绿面俑的出现让神秘壮观的秦兵马俑更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专家们也对其说法不一。

  秦俑色彩与秦人丧葬礼仪

  色彩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古人运用色彩的特点与规律一直是文化史和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学界很早就认识到这些色彩丰富的物品与西周王朝实行的“锡命”或“册命”礼有关。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西周的命服制度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服饰颜色的搭配并非完全随意。秦俑同样如此,其服饰的色彩搭配也有一定规律。

  秦俑服饰上的纹饰在构图上十分注意均齐对称,在大的花纹之内往往再套绘各种纹样,每组花纹之间的空间亦用适当的纹样填补,使整个画面结构显得紧凑、和谐。施色方法多用对比色,如在黑色的底色上绘红色或绿色、黄色的花纹时,都用白色线条勾画边界。在白色的底色上绘红色或黄色花纹时,多用黑色线条勾画边界;如为绿色花纹,则用朱红色线条勾画边界。这种设色方法,使花纹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花纹的颜色以红、绿、黄、白、黑等居多,色彩绚丽、色调明快。秦俑的用色浓艳大胆,一方面是当时现实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与秦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应该也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