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兵马俑”展今日在英国展出 预售门票近12万张
昨日记者获悉,由陕西省文物局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秦始皇和兵马俑”展览,将于2月8日在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共展出陕西各地出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各类文物120件(组)。这是继2007年后,兵马俑再次赴英国展出。
兵马俑引燃民众激情 预售门票近12万张
作为明星文物,兵马俑当之无愧。从1982年第一个兵马俑专题展在澳大利亚展出后,兵马俑应世界各国人民的热忱邀请而走上了长期的环球之旅,迄今仍盛。这既是文化之旅,又是友谊之旅。目前,秦兵马俑展览已经与图坦卡蒙墓宝藏、死海文书、庞贝古城等展览一样,成为全球文物展览中最受青睐的展览品牌之一,也成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宣传陕西的最好名片。
2007日,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在大英博物馆开幕,而早在此前一个月,万张门票几乎被抢购一空,打破了大英博物馆的历史纪录,展览总共有85万人观看,堪称“在中国之外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兵马俑展”。当地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在展览主题活动中,英国小朋友还动手用陶土捏兵马俑,虽然捏出来的很抽象……
时隔11年之后,兵马俑再次“进军”英国,在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展出。年的兵马俑展览对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时刻。鉴于利物浦拥有欧洲最古老的华人社团,对这个城市来说,举办兵马俑展览将是一个特别自豪的时刻。”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馆长大卫·弗莱明表示,经过三年中英双方精心筹划与认真准备,再通过两周布展,于日晚将全部展品上陈就位,并特别指出,目前本次展览预售门票已经近12万张,创出该馆特展的预售票纪录。
120件(组)精品文物中大部分首次在英国展出
此次展览的参展展品共125件(组),其中120件(组)为文物展品,件(组)为辅助展品,其中一级品件(组),占文物展品总数的20%。分别来自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博物馆、凤翔县博物馆等陕西13家文博单位。
“此次展出的文物有来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将军俑、高级军吏俑、铠甲俑、立射俑、跪射俑等真人比例大小、形态各异的兵马俑10件,还有秦陵地区出土的战国大鼎、石质铠甲、青铜水禽等,以及陕西各地出土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青铜编钟、石磬、玉璧、金带钩、彩绘步兵俑、瓦当……”据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交流部副部长吴海云介绍,此次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英国展出,例如古代贵族盥洗用的错金铜匜、刻有铭文的“廿六年诏”陶权、象征一种权力的玉鞋底、显示秦代工匠高超艺术技能的青铜鸿雁、通体金光灿烂的鎏金铜马等。当然,也有少量文物是再次亮相英国,例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错金银乐府钟,钟壁内侧有四个调音带,钟声经测试属于C调。在钟钮的一侧原刻有小篆体“乐府”二字。乐府是秦汉时期的一个官署,乐府的长官称乐府令,为少府的属官。“乐府”钟的出土,证明了秦代就有乐府的设置。
“自从1974年被偶然发现后,兵马俑就在世界各地受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关注,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在利物浦看到它们。”特邀策展人、来自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的詹姆斯林博士说,在出土的文物中除了马匹和战车,每个兵俑的雕像都有自己的毛发、服装和面部特征。这次展览将是一次非凡的展览,是一次探索这一令人着迷的不朽之路的大好时机。
据悉,本次“秦始皇和兵马俑”展览于今日举办展览开幕式,2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计划于10月28日闭幕。
文物出远门 安全咋保证
文物出国(境)展览要求是大型国立博物馆,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还要组织专门的展场评估团去评估。近年来到外国展览,秦俑专题展一次最多展出十来件兵马俑。那么,兵马俑出国参展为何能历经长途跋涉而毫发无损?记者了解到,陶俑的包装相对简单。首先将陶俑由人抬到一个“L”形的板架上固定。固定主要采取软材料,以避免陶俑受损,包装时陶俑保持原来的站立或跪射姿势,大多陶俑头都是可以卸下的,所以会单独包装后与陶俑放在一个箱子内。包装完成后,一个高级铠甲军吏俑运输箱有2.2米长,宽1.0米,高1.1米,重400公斤左右。兵马俑包装好后,将会运往飞机场,通过空运抵达国外。展品的运输由外方负责。国内部分一般采用汽车运输,由具有良好经验、设施和履历的专业艺术珍品运输公司来承担运输任务。运输文物的车辆必须是专用的减震车。同时车辆还有监视系统,进行全程监控,时速保持在七八十公里。空运时,需要大飞机运输。到达国外后,安保措施极其严密。
从兵马俑的包装到抵达国外展览,整个过程都由陕西的文物专家全程监控。抵达外国后,帮助外国工作人员将文物从箱内取出、安放,并对文物的光线、温湿度有严格要求,一般采用“冷光”,恒温在20℃左右。作为国宝级文物,每次对外展出前都将进行估价,并将估价报送给国外博物馆。准备展览的博物馆往往需要担保,有的是国家担保,如在展览过程中出现问题,损伤或破坏将由国家赔偿。而有的需要商业投保,将根据文物整体的估价进行投保,各国的投保也不太一样。本报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