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之巅,大风车聚起新能源

06.11.2014  10:42

 

        本报记者  韩秀峰文/图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30年前,这首《黄土高坡》使西北风刮遍大江南北,全国人都知道了黄土高原的高天滚滚,黄沙遍野。
        后来,黄沙少了,沙尘暴来了;再后来,沙尘暴少了,雾霾又来了。
        在陕西乃至西北人的经历中,大风和沙尘一直是相生相伴的,而且只要两者粘合在一起,就不会有什么好事。
        深秋时节,记者去了趟秦岭深处,从凤县的河口镇一路蜿蜒,爬上了海拔2400多米的马头滩,秦岭山顶。放眼四望,魏巍秦岭,群山连绵,看不到尽头云涌风起,好一派壮观景象。虽没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但也确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原以为是看风景,不料竟看到了另一番人造景象——大风车。
        在这秦岭之巅的马头滩好几个山脊上,矗立着66台风机,他们像采蜜者一样采集吸纳着呼啸在这巍巍秦岭之巅的风,再将它们转化成新能源的电。
        对大多数人来说,新能源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可在秦岭之巅,它已经变成了现实中的造福人类的福音。
        在这里,风刮来能源,刮来效益,刮来环保,刮来金钱。马头滩风力发电场副场长张博告诉记者,龙源风电马头滩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150MW,安装风机99台,总款项15亿元,已完成10亿元建设项目。去年6月29日实现了首台风机并网发电,截至目前,66台风机已全部并网,累计上网电量已达3100万度。
        虽是深秋,但场部已经供暖,工作人员都穿着冬装。张博说,马头滩风力场共有16名工人,最终将肩负起99台风机的管理、检测盒维修等工作,工作日就都住在山顶。
        记者见到了两个26岁的年轻人,一个是来自山东的研究生小姑娘张琴,一个是从西安高校毕业的潼关小伙子毛青峰。看到全副武装的毛青峰要去检测风机,记者也跟随前往。小毛告诉记者,每台风机都是高82米,光顶端的三页片就38米,66台风机每个月都要检测一遍,一台风机检测一次平均要一个多小时。
        河口镇的冷镇长告诉记者,三期风电流动建成后,年上网电量高达3亿度,与同等规格的燃料发电机厂相比,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10.41万吨,节约水资源57.37万吨,又很好地保护了环境,减少了大气污染。
        据了解,秦岭风电项目还填补了我省关中和陕南风电开发的空白,为今后我省的风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看来,秦岭不仅是个天然宝库,现在连她的风也成了宝贝。
        记者对秦岭的敬意不由得又平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