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精灵“闯”铜川

13.07.2020  11:57

  野化放飞的朱鹮在野外自然繁殖下一代。

  低低飞翔的朱鹮,令人想起唐代张籍诗中所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在树上畅快栖居的朱鹮。

  每逢冬季,朱鹮监测员会在河中投食。本报通讯员王华强摄

  野化放飞的朱鹮在雪中嬉戏。本报通讯员石铜钢摄

  野化放飞的朱鹮在冰天雪地的沮河中觅食。本报通讯员石铜钢摄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赵杨博摄

  铜川市耀州区有俩娃:“黑娃”和“白娃”。“黑娃”是黑鹳,“白娃”就是朱鹮。

  翻开陕西地图,记者看到,铜川地处我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交接地带,居于秦岭以北。正因这样,很难让人把朱鹮的存在与这里联系在一起。然而,铜川市正是秦岭以北首个朱鹮野化放飞地。

  6月22日,省林业局发布的《陕西省朱鹮保护成果报告》显示,从2013年秦岭以北首次野化放飞朱鹮成功开始,相继在铜川、咸阳、杨凌、渭南、西安发现朱鹮踪迹,朱鹮栖息地跨过秦岭,从长江流域扩大到黄河流域,从东洋界延伸至古北界,沿渭河及其支流为轴线的分布特征日趋明显。

  铜川在朱鹮保护中功劳可谓不小。7年来,62只朱鹮在铜川欢喜安家。随着今年朱鹮家族再添20名新成员,秦岭以北已累计野外成功繁育“铜川籍”朱鹮105只,首次破百。“作为朱鹮分布最北纬度的种群,‘铜川籍’朱鹮经历过最严寒的天气,它们能繁衍生息下来,从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王华强说。

   生存第一课:走出“学校”,挺过严冬

  “朱鹮这么娇贵的物种,能在素有‘煤城’之称的铜川安下家来吗?

  这是2012年12月原陕西省林业厅专家组考察朱鹮野化放飞位置时的疑虑。实地考察一番后,专家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河流湿地开阔,众多高大乔木是朱鹮筑巢栖息的绝佳乐园。更重要的是,黑鹳、苍鹭、白鹭等朱鹮的伴生鸟时有出没。

  “既然这些鸟都能在这里生存,对朱鹮来说,问题也应该不大。”春节过后,专家组最终敲定了铜川。

  “又惊又喜,随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这将是有史以来朱鹮第一次在秦岭以北生活,怎么敢怠慢这些宝贝疙瘩?”王华强坦言,从2013年3月开始,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就着手进行准备工作,派工作人员到洋县学习,并从洋县调了32只朱鹮到铜川。

  对于朱鹮来说,又何尝不是挑战?种群要繁衍壮大,它们就要放弃“养尊处优”的生活;要在新的家园生存下去,先得掌握谋生的本事。

  “4月,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为朱鹮修建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由人为栽植的乔木、小池塘以及一些栖杠等组成,尽可能模拟野外环境,对朱鹮进行人工驯化。”王华强说,“人工驯化”就是让朱鹮在野外见到池塘能下水,见到大树会上,见到杠子能卧,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经过3个月的生存第一课训练,2013年7月3日,曾经“娇滴滴”的朱鹮练就了一身本领,从“学校”毕业了,原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政府主办了野化放飞仪式。

  走向广阔的天地,32只朱鹮迎来了首次难熬的“越冬关”。朱鹮第一次在秦岭以北地区过冬,大家都很担心:朱鹮经历了暴风雪怎么办?能不能成活?为了安全起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采取了许多辅助性办法,在掌握朱鹮飞翔轨迹、觅食范围及夜宿地等活动规律后,监测员每天早上穿着胶鞋、拿着铁锨,去河道浅滩地把冰砸开,为朱鹮栖息提供方便,还在河道里人工投放泥鳅、黄粉虫等食物。

  “一个冬天没有损失一只朱鹮。2014年5月,在野外成功繁殖了2只‘铜川籍’小朱鹮后,大家的信心一下子强起来了。第三年又繁殖了10多只。”王华强回忆道,2015年,为了巩固铜川野化放飞成果,省上决定再放飞一批,于是,又从楼观台调来了30只朱鹮,经半年适应期后放飞。

   第一对在铜川“添丁”的“功勋家庭

  王华强最关心环志号为“L32”“L47”的一对雌雄成鸟,关注它们长达7年之久。因为这是第一对在铜川建巢的功臣,它们产下的蛋孵化率达到90%以上。“从2014年到2019年,平均每年繁育2只到3只幼鸟。”随即,王华强不无遗憾地说,“可惜啊,今年没有成功孵化。

  朱鹮在孵化时,一只鸟出去觅食,另外一只鸟在巢中孵化,双方交替进行,大概30天幼鸟就出壳了。再经过46天,小朱鹮慢慢长大,就可以离巢飞翔。“可如果繁育期有别的鸟频繁干扰,家庭陷入‘乱战’,就不能踏踏实实孵化了。‘L32’‘L47’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虽然把干扰的鸟最终赶走了,但还是错过了最佳孵化期。”王华强说。

  每一只小朱鹮的平安诞生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朱鹮生性胆小,受惊后容易弃巢。每年3月到6月,进入朱鹮繁育期后,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便迅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对朱鹮栖息地逐一排查记录筑巢情况,对朱鹮巢区进行隔离封控,防止人为的干扰和疫源疫病的传播,在巢树安装防护网以及对树干用塑料布进行缠绕,防止蛇类等天敌攻击。

  目前,耀州有4个朱鹮种群,分布在沮河流域柳林林场周边,照金秀房沟、薛家寨,香山河道,玉门等区域。“我们的朱鹮还飞到宝鸡、西安、三原、富平等地,都是通过环志号确认的。戴有黄色环志号的都是我们‘铜川籍’朱鹮。”王华强眼里闪烁着骄傲。

  每一只朱鹮出生后都要“落户”。“落户”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要上传数据,走严格的网上审批程序。当朱鹮长到25天左右,能站起来但不会飞时,工作人员便上树把小朱鹮抱下来,戴好环志号,对嘴长、身长、腿长、翅膀长、体重等指标逐一进行测量,制作档案,标注父母是谁,从哪里来,列一个谱系,相当于“上户口”,便于日后观察。

  当然,也有一些朱鹮选择去铜川以外的地方“闯荡”,王华强与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过去看看,监测生存状况,“咱自己的‘娃’放出去,也要看生活得咋样嘛!

   落户”待遇:织密安居保障网

  6月24日下午2时许,耀州朱鹮野化放飞基地内,“五星级大厨”王根生从“后厨”端起一筐黄粉虫,撒在草坪上。过了一会儿,几只朱鹮循着美味飞过来,大快朵颐。远远地望着朱鹮,王根生瘦削的脸上满是欣慰。

  王根生是耀州区庙湾镇柳林村贫困群众,2016年来这里担任朱鹮监测员兼饲养员,至今已与朱鹮相处4年。

  “朱鹮会在野外觅食,这些小家伙认路,吃饱的上树懒洋洋地休息,没吃饱的就飞回来了。每天早上6时30分,要给朱鹮喂泥鳅鱼,最多的时候有28只飞来,能吃掉20斤鱼哩,下午还有一餐,也得十几斤黄粉虫。咱‘铜川籍’朱鹮‘待遇’好得很呢。”王根生讲得起劲。

  为了保障朱鹮野外生存安全,耀州区林业局选聘了1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作为朱鹮监测员,按照地段划分片区。王根生介绍,监测员日常的工作就是野外监测、巡护监管,记录朱鹮繁殖期建巢、跟其他鸟互动等活动状况,为朱鹮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并营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栖息地。

  不仅配备专职“管家”,这些“秦岭精灵”吃喝也不用发愁。今年,耀州朱鹮野化放飞基地专门扩建了一处半月形的小池塘,用来盛放泥鳅鱼,作为朱鹮的特供小“食堂”。如果朱鹮受伤,还有专门的“医院”来救治。

  那么,“”身安全保障怎么办?铜川市印发《关于加强朱鹮保护工作的通告》《关于铜川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科学保护、依法保护,还在沮河河道建设45千米的生态护岸围栏,有效解决了该区域群众生产生活垃圾堆放河道问题。同时,对朱鹮的繁育区栖息地加装了防护网以及安装了高清监控器,通过智能化手段防止人为破坏朱鹮栖息地。

  “前年,有人在这里打弹弓。要是把朱鹮打了咋办?我们去劝阻时,对方歪得很,后来给派出所打电话,才及时制止。对方交了罚款、写了检讨,也承认了错误。”王根生告诉记者,“4年来,我感受到这里的风景越来越美了,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更强了。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管护力度,继续提高改善朱鹮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希望更多的朱鹮宝宝在铜川降生。”王华强说。

   记者手记

   朱鹮,你且自在飞!

   赵杨博

  今年60岁的王根生,与朱鹮相守长达4年,一提起朱鹮,脸上的褶子掩藏不住深深的爱意,“我的小孙子天天嚷着,‘爷爷,你光知道喂你的鸟鸟,都不来看我。’

  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王华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外地监测飞出去的“铜川籍”朱鹮的生存状况,用他的话来讲,“就像嫁出去的女子,总要去看一下的。

  当问及“为何心甘情愿为朱鹮奔走”时,二人的回答竟不约而同:爱好。“爱好”二字,分量何其之重。因“爱好”,找寻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也因“爱好”,践行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野生动物的守护。

  敬畏自然,守护生命,必有回响。如今,朱鹮在铜川成功野化放飞并且繁衍壮大,这对扩大朱鹮栖息地范围、真正摆脱濒危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从更大范围来讲,近40年,在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朱鹮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朱鹮栖息地也在不断扩展,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走在世界前列,为全球提供了陕西方案。

  事实证明,人类应该保护好也能保护好朱鹮。未来,我省将以“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为目标,全面加强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着力促进自然扩散,广泛开展野化放飞,“秦岭精灵”将迎来更为广阔的繁衍空间。

  有水草丰美的湿地、筑巢安家的森林、无虞翱翔的天空以及精细化的“生存保障网”,朱鹮,你不用担心,且自在飞吧!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