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治理难 评:保护环境成本不应由农民负担

10.11.2015  02:32

  康传义
  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在其长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中,用大量的笔墨和生动故事情节,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户们为了解决生火做饭问题,如何地珍爱着每一根秸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电磁炉、煤气等逐渐取代了秸秆,当年被农户倍加珍惜的秸秆,却成为了一种“负担”。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们都是选择“一点了之”。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农户秸秆去向的问题,然而却带来了一个更大的隐患:对环境的巨大污染。毕竟浓烟满田野,谁也不愿意看到。
  于是,利用大型机械,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免耕播种成为了一种被各地政府提倡的方式。很多农业专家也认为,这是一种最直接快速,能够规模实施的秸秆利用途径,既可以实现秸秆的田间快速大规模还田、覆盖处理,减少秸秆因浪费和焚烧造成的废气排放与环境污染,同时还可以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作物增产。
  不可否认,秸秆直接还田的确可以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但如何更好地实施,还需要考虑更多的细节。谈到秸秆直接还田,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毕于运认为,实现秸秆还田,需要几个条件的配合,一是秸秆要经过粉碎翻压、混埋还田,二是合理灌溉,三是增加氮肥。
  毕于运分析说,如果秸秆不经过粉碎,或者粉碎不彻底,就直接还田,秸秆就会堆积在土壤表层,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生长。目前秸秆粉碎主要采取农机作业的方式,而这将增大收割机的油耗,每亩综合作业成本也将增加,对农民来说,反倒成为了一项负担。根据农业部的调研,个别已出台补贴政策的省市补贴标准明显偏低,如某些省区秸秆还田试点补贴标准每亩仅为10元-20元,相当于还田实际成本的1/3左右,农民则要自己承担2/3的还田费用。
  破解环境保护与秸秆综合利用之间的矛盾,必须兼顾农民的利益。保护环境的成本,不应也不该由农民负担。对此,相关专家建议,加强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资金补贴额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农户投入,给予政策性信贷扶持,统筹部门资金使用,是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编辑:秦一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