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移民搬迁规划 35.36万符合条件户将纳入
7月17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经验交流暨推进会在汉中召开,陕南三市汇报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情况。
会议上,副省长庄长兴对部分地方优秀移民搬迁办法予以表扬。同时他指出:陕南剩余35.36万户符合移民搬迁条件户要纳入“十三五”移民搬迁专项规划。
会议上,庄长兴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移民搬迁专项资金管理,从省到市到县继续实行专项下拨、专户管理,防止截留、挪用、套取、贪污移民搬迁专项资金。
记者会议上获悉,符合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规定的总搬迁户数为67.76万户。前5年已搬迁安置32.4万户,剩余的35.36万户要纳入“十三五”移民搬迁专项规划。
据了解,自2011年实施搬迁工程以来,已有134万群众从环境恶劣地区搬到了远离灾害、交通方便、设施完备的新型社区。
会上,陕南三市六县搬迁好办法汇报阶段,汉中西乡县、镇巴县,安康紫阳县、白河县,商洛镇安县、山阳县相关负责同志汇报移民搬迁工作亮点。
【先进经验】
西乡:5大举措降低成本
西乡县县长演晓刚介绍,西乡县的具体做法是:从抓成本入手,减轻群众负担;严格审批,规范资金管理。在抓成本入手内容中,演晓刚介绍,主要包括五步:降低土地成本;降低费用成本;降低建安成本;降低小配套成本;降低综合成本。
镇巴:采取劳动技能培训
镇巴县县长叶稳太介绍,镇巴县移民搬迁的办法主要有:始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坚持移民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探索实施了“先拆后建整体搬迁 就地安置”的移民搬迁模式;始终以群众就业增收为支撑。
叶稳太介绍,以群众就业增收为支撑,即采取就业政策扶持、劳动技能培训、市场主体带动等措施,促进搬迁群众园区就业,依照产业布局,东、中、西片分别发展特色产业。
镇安:以产定搬 以搬促城 产城融合
镇安县县委副书记马建琦介绍,他们初步探索出一条“以产定搬 以搬促城 产城融合”的搬迁之路。
白河:探索出5种社区管理模式
白河县副县长黄治俊介绍,随着人口向社区聚集,农村新型社区逐步形成,社区管理成为重要课题。为此县上成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探索出五种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村改社区;村管社区;集镇社区;园区社区;联建社区。
山阳:移民搬迁和产业园区结合
山阳县县委书记李吉斌介绍,在移民搬迁和产业园区结合上,实现新建产业园区毗邻移民社区、新建移民社区毗邻产业园区的“双毗邻”,全县已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3788人,占搬迁群众人数的30%,其中就地就近进入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就业9513人,占搬迁就业群众人数的75%。
紫阳:以户定建 精准搬迁
紫阳县副县长周继林介绍,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户定建、精准搬迁;坚持突出重点、计划管控;坚持合理限价、低价中标;坚持群众听证、公示公开。记者曾春
典型案例
石泉“套餐式扶贫”治穷剜根
“人搬出来了,吃什么?钱从哪里来?”扶贫在安康不是新名词,但把这几个字做好,安康在实践中想出了不少高招。
16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经验交流暨推进会首站在汉阴考察观摩,在现场观摩会议上,石泉县副县长唐锡富介绍了“三五扶贫”工作法,即围绕“需要搬迁的、需要综合扶持的、需要救助和供养的、需要从教育入手治本谋长远的、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医疗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的”五种贫困人口类型进行切入;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造血’扶贫工程、‘输血’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健康保障工程”五大扶贫工程;健全完善“干部包抓机制、社会帮扶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评估验收机制、责任考核机制”五大扶贫机制,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推进。
那么这“三五扶贫”工作法如何实施的呢?石泉县池河镇党委书记胡先武介绍,以该镇大阳村51岁丁发全为例,一人住在一间危房里,靠种地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该村和他一样的贫困户还有32家。针对这种情况,该镇首创的一套“套餐式扶贫”,第一个套餐,就是搬迁式扶贫,修了扶贫集中安置点,为每户建起60平方米的房子,32户村民彻底搬出了大山。该镇紧接着又通过产业扶持这个套餐,筹措了32万元的扶贫资金,每户1万元没有直接发给个人,而是把钱集中入股到村合作社。通过镇上的协调和合作社的力量,把这32万元放大十倍,从信用社贷到了320万元,流转集约了138亩土地,建起了280平方米的蚕室和12个鸡舍,发展蚕桑和养鸡。其中重走集体路的32户中,有26个劳动力,在这26人中找了个具有一定能力的带头人,实行公社化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劳力、土地和资金的问题,把原本1万元的输血式扶贫变成了造血式扶贫,现在26个劳动力,平均每户年收入都在2多万元,基本实现脱贫。(记者陈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