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打出引才用才“特色牌”
本报记者周明
一张服务卡,使群众可以全天候随时联系到市上的农业专家;一张诊疗表,被老百姓拿到哪家医院,都是一份详尽的病历和治疗建议;一次教法研讨会,让大山里的教师也能和省级教学能手一起探讨交流提升水平……
近年来,铜川市不断创新人才助推脱贫攻坚模式,依托本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队伍和精心组建的6支拔尖人才服务团,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让拔尖人才服务团在精准扶贫路上不断建功立业。
分类组团对接群众需求
“这么偏远的地方,不要说引进优秀老师,就连留住现有的老师都很困难。”吴贻晖顶着教育团团长的头衔走进铜川市耀州区白瓜小学时,心里有些沉重。
此后,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市上重点学校的省级教学能手们纷纷来到学校,与当地学生、老师结成对子,长期点对点指导。
在铜川,这样的人才服务团共有6支。组建人才服务团是解决人才服务脱贫攻坚无用武之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无可用之才这“两无”问题的创新之举。2012年,铜川在全省率先组建拔尖人才服务团,为依靠这一本土高层次人才队伍,依托服务团这一平台引导人才服务发展积累着经验。
2015年,在新一届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命名表彰的同时,新一届拔尖人才服务团也正式成立。拔尖人才服务团由教育、卫生、文博、农业、工交财贸和社会事业6支服务团组成。服务团中的86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辐射带动拔尖人才身边的500余名技术人员参与扶贫工作。
以农业服务团为例,该团将23名成员分为农业、果树、水利、畜牧、林业5个专家组。每个组都印制了详细标注有每位拔尖人才联络方式和服务内容的“连心卡”,走到哪里就发放到哪里。成员不仅要上门手把手教技术,还要全天候“随时响应”。一旦贫困群众有需要,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及时得到专家的技术指导。
整合力量结对帮扶显真情
9月26日,在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吊咀村的陕西果树良种苗木示范点,记者看到,上百亩的果树整齐划一。作为当地的帮扶干部,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耀州区园艺站站长冯文涛告诉记者,在前不久举办的铜川市扶贫产品交易会上,他们种植的有机苹果赢得了客商的广泛赞誉,这也让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坚定了种植信心。
54岁的杨万寿早年因残致贫,这两年依靠种植苹果和养羊已成功脱贫。“多亏冯站长他们经常来家里给我指导种植技术。苹果品质上去了,销路自然也就不愁了。”看到冯文涛来到家里,他热情地打着招呼。
指导吊咀村的贫困户种植有机苹果只是服务团专家们结对帮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各服务团成员通过接触农户、实地察看、调查研究等方式,摸清各自包扶单位和贫困村的情况,结合贫困村脱贫规划、农民意愿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服务内容,组织实施帮扶计划,定时定点联系帮扶。
此外,6支拔尖人才服务团积极响应“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要求,突出“人才以用为本”的思路,分别与农村产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乡镇卫生院、乡镇小学等14个基层单位建立结对联系点,签订长期帮扶合作协议,通过对口支持提升基层单位工作水平。
铜川市科技局从全市农、林、果、水等涉农单位选派208名科技特派员派驻全市208个贫困村,实现了全市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组建的5个科技精准扶贫专家团、15支乡镇科技精准扶贫队,在基层一线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主体。该市卫计局抽调全市300名卫生医疗人才,组建了14支医疗帮扶团队和60余个医疗帮扶小分队,进村入户近300次,义诊2.8万余人次。
创新方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9月下旬,记者在农业服务团联系点了解到,该市创新推广的羊产业联盟为耀州区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道路。作为服务团的成员,铜川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的高级畜牧师左建武是一名当地专家。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有了羊产业联盟的支持,贫困户纷纷走上了养羊的道路。
年过六旬的贫困群众赵转过曾因残致贫,在左建武的精心指导下,他鼓足勇气干起了养羊事业。目前,他家养殖200多只羊,年收入超过10万元,已成功脱贫。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近年来,铜川市紧紧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突出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打出引才用才“特色牌”,会聚一大批急需紧缺实用人才。
聚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铜川市还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0余项制度文件,从经费支持、事业支撑、平台搭建、生活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尽所能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
“拔尖人才服务团精准助推脱贫攻坚,拔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脱贫攻坚有了可用之才,可谓是把好钢用到了刀刃上。人才觉得‘我有用’,有了满满的成就感,群众觉得‘真管用’,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实现了双赢。”铜川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刚说。
编辑:黄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