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点亮老区群众幸福梦

24.03.2015  08:43
 

  “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期间,对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4年前,我国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时,陕西有一组沉甸甸的数字:按照2500元省级扶贫标准(2010年不变价),全省有贫困人口7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7.3%。贫困,成为制约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 

  4年后,陕西呈现出一组新数字:3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59个革命老区县脱贫190.68万人,占全省脱贫人数61%,贫困发生率预计降低到10.93%,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精准扶贫,点亮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梦想! 

   敢啃“硬骨头”,85万人实现扶贫搬迁 

  陕西是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省份。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我省就占50个,同贵州省并列第二。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革命老区县有59个,占全省总数55%。贫困群众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3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2个省级片区,成为我省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这一省情,陕西有着清醒的认识。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从最难啃的“硬骨头”抓起,启动实施大规模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14年又将渭北旱塬地区和秦岭北麓,纳入全省移民搬迁规划。 

  陕北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是我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县之一。 

  在吴起县铁边城镇凤鸣湾移民集中安置点,白智贤夫妻做梦都想不到,不到一年时间就梦想成真:全家从昔日大山里的土窑,搬进了集镇120平方米的砖混新居;自己从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华丽转身为一名产业工人。 

  “移民搬迁政府实施补助,我只掏了4万元就住进来了。”白智贤说,这里不仅有幼儿园、学校、卫生室,还有文体娱乐广场和农贸市场,安置点旁还建有农业园区,“我和婆姨都被园区聘用,每月工资合计5000多元呢!享福着咧!

  在对有能力搬迁群众实施建房补助政策的同时,我省还对无劳动能力、无家庭积累、无安全住房等“三无户”特困群众出台政策:采取优先安置,政府免费提供住房,特困群众免费居住,产权归集体所有,安置资金由各级财政承担。 

  据初步统计,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投资331亿元,搬迁贫困人口21.9万户85万人,其中革命老区县累计投资289亿元,搬迁贫困人口19.1万户72.6万人,占全省搬迁贫困人口总数的87.3%。 

   漫灌”变“滴灌”,结对帮扶23.5万贫困户 

  陕西革命老区县有59个,其中3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至去年底,按照省级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还有460万人,其中革命老区县有293.76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六成以上。

  为加快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我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加大创新力度,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先后开展对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驻村帮扶等精准扶贫。 

  延长县,既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片区县。该县交口镇董家角村贫困户董延平说,去年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认定,让困难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重新认定识别出的贫困户,不仅公开公正,而且驻村工作队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如今,他足不出户,经营起养殖蛋鸡产业,生意很红火。据悉,像董延平一样,全村36户贫困户,都与驻村干部结成帮扶对子。 

  “建档立卡,犹如找准了滴灌对象;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就是铺设滴灌管道。”省扶贫办主任郭汉文形象地说,去年建档立卡,我省共识别出贫困村8808个、贫困人口575万人,为全省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4年我省开展了省、市、县三级干部驻村联户扶贫,累计派出2.05万名各级驻村干部,组成7323个工作队,驻村帮扶7323个低收入村,13.5万名干部结对联户帮扶23.5万户贫困户。 

  为了精准扶贫到户,形成支持老区发展的社会合力,我省自2011年以来,还展开了中央驻陕定点扶贫、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富县帮贫县活动、苏陕对口扶贫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扶贫。4年来,社会各界共向贫困地区投入和引进资金103亿元。 

  革命老区县洋县定点包扶后,自2011年以来,先后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帮助全县3万人实现脱贫。革命老区县米脂,开展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后,明确了3年帮扶目标和帮扶计划,仅去年扶贫团就直接投入资金144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村发展增收产业等13个扶贫项目。据了解,像这样的扶贫团全省目前共有66个,覆盖了59个革命老区县的47个。 

  “授鱼”变“授渔”,6万余贫困生“圆梦  

  因为家贫,无钱学一技之长,只好外出务工挣钱,不仅收入少,还不稳定。这是革命老区安康汉滨区瀛湖镇郭家河村村民康礼荛的真实写照。 

  为了避免扶贫资金撒胡椒面,优先让技能缺失的贫困地区和老区群众得到更多扶持,我省早在2003年,就率先在全国首创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项目,为全国“雨露计划”培训试点做出了经验积累和有益探索。 

  康礼荛,就是我省“雨露计划”众多的受益者之一。2013年,康礼荛在安康技术学院“雨露计划”接收免费培训,学习了美发专业。如今,他在安康城区开办了一家理发店,吸纳4名老乡在店里当员工,每年收入达8万元。 

  2011-2014年,我省“雨露计划”项目,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7亿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资助中高职学生26万人。其中,59个革命老区县共培训学生近16万人,占总资助人数的61.4%。 

  斩断贫困复制链条,教育扶贫无疑是陕西解决贫困的治本之策。2011年我省创新出台了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本科四年每生补助1.2万元。 

  “是政府大学生助学项目,圆了我的大学梦。”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大学生郭沙说,她家住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郭向村1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3亩耕地。2011年,虽然考上陕西科技大学,但高额学费,曾让她急得偷偷落泪。享受到大学生助学项目后,如今已是大四学生的她,不仅年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还多次表示,步入社会后也要尽力资助像她一样的贫困学生。 

  4年来,我省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97亿元,共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6.63万人。其中,59个革命老区县,共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3.96万人,占总资助人数的59.7%。(记者:程伟)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