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在西安创建的西北中医进修学院,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甲子轮回,陕西中医学院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中医药的坚定信念始终没有改变。这所学院的发展与辉煌铸就了历久弥新的“八大精神”。
——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 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一批延安时期的老干部、老中医在西安创建了西北中医进修学院。1961年学院由西安迁至咸阳,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历经建校初期人拉肩扛、破土盖房和自编教材、刻版印刷的奠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了西北地区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先河。先后举办多期中医进修班、提高班、函授班、西医学习中医班,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中医药人才,使陕西省的中医药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62年间,这所学院依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针刺机理研究、新药研发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创造了一系列的辉煌业绩。
——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陕西中医学院一直注重办学理念的更新,注重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红利”,着力于内部体制机制的优化和学院发展战略的经营。在该校第五次党代会上,这所学院清晰绘就了改革发展路线图,目前,人事分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干部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有序进行。陕西中医学院人已经尝到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甜头。
—— 不甘落后、全力争优的拼搏精神。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信念,不甘落后、全力争优的拼搏精神,使得陕西中医学院的发展跃上了一个个新台阶,走进这所学院,你会为之震惊:6万余名人才的培养输出,国医大师的相继涌现,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经济的推动引擎,医疗服务能力的日益增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陕西中医学院人争第一、创一流的意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状态,关心学院发展、支持学院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这所学院正大踏步走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快车道”。
—— 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精诚团结,始终以大局为重,不断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着力打造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工作务实、为政清廉、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形成驾驭全局和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全体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不断增强团结意识,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 全体教职员工不断探索创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广大教师恪尽职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而扎实的教学风格感染并激励着广大中医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人民教师的内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勤勉创新、诲人不倦, 涌现出了一大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国医大家和名家。从在教研室、实验室的通宵达旦,到手术室、门诊室的忙而不乱,不难看出陕西中医学院人把敬业精神铭刻在灵魂中,体现在细微处。
——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 在陕西中医学院发展历程中,陕西中医学院人以宽广的胸襟、多维的视角、开放的品质,不断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发展中注重开放办学,认真汲取兄弟院校超前的管理理念与做法,邀请专家传经送宝,主张学科交叉渗透;先后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加大协同创新力度,为陕西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任劳任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为实现“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梦想,陕西中医学院人舍小家,为大家,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投身到教学、科研、医疗等工作中去,使学院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在更名工作中,广大教职员工牺牲个人利益,加班加点,日夜工作,爱惜学院荣誉、关心学院发展,不计较个人得失,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 爱校如家、校兴我荣的主人翁精神。 为解决建设新校区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广大教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那种“甘于奉献、爱校如家”的精神,在学院的发展史上书写了光彩华章。全体师生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搞建设,爱校如家、校兴我荣的热情凝聚着每个人,他们这种为学院的荣誉和未来而奋力拼搏的崇高精神体现在在每个事关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关头。这种精神已成为引领学院跨越发展、实现宏伟目标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黄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