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张就拉肚子:警惕肠易激综合征
生活中,有些人在紧张时会伴随腹痛或便意,在食用冷辣生鲜食品时会拉肚子,人们常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吃坏了肚子。“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的表现。”近日,在雅培公司于京举办的“轻松释放肠情绪”活动中,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孙晓红教授指出,“虽然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不会发展或演变成恶性疾病,但作为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功能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何为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胃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孙晓红教授介绍,部分IBS患者伴有情绪障碍,如典型性焦虑或抑郁等。患者会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腹胀、腹痛反复发作等症状,进餐后症状会加重,排便后缓解。从症状类型来看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腹泻型患者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呈糊状或水样便,或伴有黏液便;便秘型患者每周排便次数不超过3次,排坚果样或硬便,或伴有黏液便,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的感觉。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发作的情况。
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排便后症状改善;紧张或焦虑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同时伴有粪便外观改变;以上情况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情况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发生3天。如果符合这四种情况,则可以初步确诊患上了IBS。
病因和发病机制
资料显示,作为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病症,目前中国的IBS发病率在10%~15%,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约10%~30%。其确切的致病机制现阶段还不明确。
孙晓红教授分析,IBS患者发生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就是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IBS患者的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有关。当肠道蠕动过快,表现为腹泻;如果过慢,则表现为便秘。30%的IBS患者有急性肠道感染病史,感染治愈后患者肠道处于高动力状态或出现逆蠕动。
神经胃肠病学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及脑-肠轴失调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BS患者中枢神系统状态影响患者内脏感觉,出现内脏高敏感性,即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包括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胀。
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功能也有显著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都可能引发IBS。而患者在病症发作期间情绪不稳定也会加重病情,心理与肠胃互相影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饮食上来看,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制品等不当饮食会成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诱因,诱发或加重IBS。
孙晓红教授说,根据生活质量自测量表测出的结果,IBS患者在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活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8项维度的得分均远低于健康人平均水平。
正确规范治疗
孙晓红教授介绍,IBS虽具有上述症状特点,但在诊断时要将其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炎性肠病、肠道感染、结肠憩室、结直肠肿瘤、乳糖不耐受、吸收不良综合征以及慢性胰腺炎和胆系疾病等加以区别。必要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粪隐血试验、粪寄生虫检测、粪便细菌培养、肝肾功能、血糖、血沉;选择性检查包括腹部超声或CT检查、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X线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乳糖氢气呼气试验以及胰腺功能试验。
“目前,IBS患者的就医率相当低,主要原因是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以为自己只是偶感不适,随意服用一些消化类药物,甚至随便服用抗菌药,忽视了其慢性肠胃病反复发作的表现,耽误了去医院就诊及得到妥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孙晓红教授说,鉴于IB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病因或诱因众多,可因个体而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重视不同的症状表现。首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及时就医,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和当前病情发展程度,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改善情绪状态,才能逐渐康复。
“正确规范的治疗也必不可少,治疗常以肠道解痉剂药物、肠道微生态制剂等为主。”孙晓红教授强调,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反复使用抗菌药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等不良反应。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解痉剂缓解相应症状;使用止泻剂/导泻剂对应改善腹泻/便秘的症状;或通过益生菌调整肠道有益菌群,减轻腹部不适症状。对上述治疗无效且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抗焦虑或抑郁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