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紫阳县七年四百教师送教偏远学校

04.08.2015  10:55
            《陕西日报》2015年8月4日(通讯员 曾彪 实习生 易雅晨)题:紫阳:七年四百教师送教偏远学校

“你们要精心指导农村学校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指导山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是紫阳县教育体育局领导在第七批教师交流出征仪式上嘱托。
            2007年,紫阳县开始实行城镇教师帮扶农村薄弱校制度,到今年,8年来已有432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交流任教。
            一度时期,提起紫阳县教育质量,老百姓摇头,领导脸上无光。教育质量全市倒数,干部职工和有能力的群众大多将孩子转到县外就读。当时在安康市育才路周围的小巷内活动着大量送孩子上学的紫阳人,还被紫阳人戏称其巷道为“紫阳街”,一些家庭为此背负沉重负担。
            2006年,时任紫阳县县长现为县委书记的王晓江面对实际、急在心头,果断指出:“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要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想尽一切办法,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
            “学校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为什么教学质量上不去?”把脉问诊,寻找症结,最终达成共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输送优质生源,而能否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重点取决于能否实现教师流动,教师交流制度,能让整个领域成为一股活水。”
            新制度的执行,牵动着每位城区教师的神经。
            城关小学教师张蓉回忆刚开始支教时的情景,内心有很多的“不情愿”。她说:“一个女人,从县城到农村,儿子很小,需要照顾,老公平日工作繁忙。可以说,这样的选择得不到家里任何人的支持。”
            张蓉的情况绝非个案。交通、工作有诸多不便,无法正常照顾家庭,不愿离开优越的环境……这都是很多教师在谈到支教时无法绕开的担忧。
            为了打消顾虑,让教师支教不流于形式,紫阳县制定了《支教工作实施意见》,规定支教人员原则上年龄在50周岁以下(含50周岁),50周岁以上的可自愿报名参加。每期交流时间为1年,考核合格回到原单位。交流期间,在交通、住宿、待遇等方面予以充分照顾。
            “到了农村学校才发现,咱的这点困难算啥?有的教师两口子都在学校以校为家,有的教师长期两地分居,比起他们来,我们这点牺牲算不上什么”,张蓉说,“从不情愿到应该去,都有一个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之后,交流已经不再是一种手段,变成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事实上,建立城乡教师间的日常联系、城乡学校间的沟通渠道,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发展差距,正是紫阳县实施教师交流制度的主要目的。
            在城关任河咀小学,马银翠是1至3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到了高滩镇中心小学,求贤若渴的校长赵华勤对她委以重任,让她把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都管起来”,经过一番琢磨,马银翠从研究数学教学大纲入手,详细梳理各年级段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讲座、小组研讨等方式,对全校6位数学教师进行融会贯通式的辅导。一年下来,数学成了全校提升最快的学科。
            应当说,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不仅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推动了薄弱学校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消除职业倦怠,重新找到职业成就感。
            跟马银翠一样,所有到乡镇交流的教师在作为播种者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是收获者。在斑桃中心小学交流的小学语文教师刘琼说:“在这里承担的任务多,锻炼的机会也多。1年的交流不仅丰富了阅历,提升了业务能力,也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了。”
            实施交流制度以来,全县农村学校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由交流前的31名增加到100名,县城学校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由交流前的56名增加到124名。城乡骨干教师数量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全县优质师资总量进一步扩大。
            很快被提拔为年级组组长。
            “回顾紫阳教育,紫阳教育有着尊重规律、强化职能、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科学引领;紫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是科学加实干、创新争一流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历程。”对于紫阳教育改革与发展,县长梁涛有着深刻的认识。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边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边不断创新教育改革。紫阳县支教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改革和近期省上出台的《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不谋而合。教师交流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破解了师资不均衡难题。全县办学成效显著增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事业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紫阳街”的叫法一去不返,家长不再为孩子择校问题折腾了。7年来的探索实践换来的是全县教师的合理流动,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家长认可、社会认同、群众满意度上升,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