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三证合一”改革首月运行良好

08.06.2015  12:20

  5月27日上午,西安华枫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薛枫在经开区政务中心“三证合一”窗口收到一份惊喜——他一次性拿到了加载组织机构代码证号和税务登记证号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薛枫感慨地说:“原以为要一个月才能办完的手续,却仅仅用了五天,经开区‘三证合一’审批模式太便捷高效了!

  薛枫的喜悦,来自经开区率先在全市、乃至全省迈出的商事登记改革新步伐——“三证合一”试点改革。自4月27日经开区政务中心向辖区企业颁发我省首批“三证合一”营业执照以来,来自企业的称赞声便不断涌现。短短一个月的试点运行,经开区为617户企业颁发了“三证合一”营业执照,为辖区企业带来了极大便利。

  经开区“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各部门“串联审批”模式,以“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一证三号”为原则,在不改变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四个部门原有审批职能,不改变各部门原有证号编码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审批流程再造,由工商机关将载有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和工商营业执照编号的营业执照与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一次性发给企业。

  对企业来说,时间是成本,效率是生命。经开区“三证合一”改革试点究竟为企业创造了什么?薛枫算了一笔账:过去一家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至少需要去工商、质检、国税、地税、公安等5个部门,现在只需在“三证合一”受理窗口一次性递交全部资料;原来需要提交3份申请,填写86条信息,现在仅需填写1张申请表、28条信息;过去需填写数据项中法人信息、注册地址等都是重复的,现在重复的申请材料只需一份;过去企业必须要拿到工商营业执照之后才能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要办齐这3个证,至少要跑4个部门,来回七八趟,企业要想办完所有手续最快也需要一个月,而现在,企业在经开政务中心的“三证合一”受理窗口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就可拿到全部证照,企业只需一来一往即可办完。

  此次,经开区“三证合一”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事实上也非一日之功。去年,经开区被省政府确定为“三证合一”试点单位,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今年初便专门成立“三证合一”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本着不等不靠、敢想敢试的原则,及时启动了经开区“三证合一”试点工作。特别是经开区政务中心从前期的窗口硬件设施建设、窗口岗位调配到后期并联审批表格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筹备,并对各业务窗口的功能、服务事项和窗口纪律进行了明确规范。同时,经开政务中心还会同工商经开分局向经开区管委会就“三证合一”试点工作做出专题汇报。经开区管委会也多召集工商、税务、质检、公安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试点工作,经多次研究审议,明确了经开区“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即:遵循“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一证三号”的原则。

  经开区工商、质检、国税、地税等窗口单位作为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在试点工作正式运行前,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各窗口单位从并联审批表格设计到具体操作流程完善,从资料收件、信息录入、信息共享、核准回传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多次模拟运行,为经开区“三证合一”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对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单位统一思想、密切协同,就流程再造、举措创新、服务条款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研讨和模拟,催生了强大合力。工商窗口主动承担起“三证合一”改革后资料受理和审核的责任,同时受理审核工商、质检、国税、地税等部门资料。根据试点工作需要,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新入驻政务中心的窗口,克服人员少、情况新、任务重等困难,严格按照承诺时限完成审批工作。经开区地税分局就创新服务进行了多次业务研究,对试点工作应遵循的思路和原则明确了制度要求。国税窗口履职尽责,坚持窗口人员每日召开碰头会,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得益于各单位紧密配合,经开区辖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证照时,才顺利实现“一站式”办理,有效解决了经开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统计,自4月27日“三证合一”试点工作开始至5月27日,经开区新设立各类企业617户,同比增长35.2%;受理名称核准663户,同比增长37.1%;“三证合一”受理窗口共接待各类咨询4921人次,同比增长29.6%;新增注册资本总额21.30亿元,同比增长27.4%。群众测评满意度100%。

  作为此项改革试点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经开区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实践,深入服务企业,努力确保“三证合一”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为全市推广“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提供经验。同时,“三证合一”改革试点的顺利实施,也体现出经开区政务团队奋力打造“产业高地、众创空间”的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执行效能,意味着经开区已经做好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的产业环境建设。 记者 仲智

编辑:曹静